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
10亿元项目开工,菱湖“妈妈式”服务促发展 惊蛰至、万物生,南浔“水上春耕”忙 南浔双林儿童博物馆岛研学基地开业 “沪上浔迹·上海百年建筑中的南浔记忆图片展”在沪开幕 全国人大代表施文美: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 “长三角中央厨房”烹制南浔美味
第04版:浔沪之窗 2023-03-15

惊蛰至、万物生,南浔“水上春耕”忙

惊蛰时节,天气回暖,在南浔区广袤的平原上,不仅农田换上了“春装”,数十万亩的水塘也进入了“水上春耕”状态,养殖户们趁着春日的好时光放苗、育苗,为全年的渔业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3月5日中午,在开发区(东迁街道)500多亩的稻蛙基地内,农户们正忙着将3000万尾的黑斑蛙苗下入育苗池。养殖户尤利郎表示,通过设置24小时不间断的循环水,再加上一定的保温措施,可以将幼蛙的成活率提高到90%。10天左右,蛙苗就能变成小蝌蚪。像这样采取“稻蛙共生”模式的黑斑蛙视大小不同,平均能够卖到每斤30-40元,该基地光黑斑蛙的产值就能达到1500万元以上。顺利的话,成蛙会在国庆期间上市,主要售往上海、杭州等地。

与此同时,菱湖镇鱼苗培育基地内,数名工人正在围网捕捞鱼苗。随着渔网不断收缩,大量鱼苗露出水面,工人们按照规格忙着分拣、打包,交付给前来采购鱼苗的养殖户。“像我们这些全是春节前就预订好的订单,基本上客户需要多少,我们就提供多少。”有着几十年育苗经验的沈志龙介绍,目前塘口一天能出200万尾鱼苗,还需要一个多月的“温室”养殖,这些幼苗就能进入露天水塘。

据了解,2022年南浔区渔业相关从业人员4.6万人,渔业养殖面积21.42万亩,渔业总产值超48亿元,是南浔农业的支柱产业。如何确保春季鱼苗顺利成活是“水上春耕”成功的关键。

依托农业产业数字化的广泛运用,现在养殖户坐在家中,就可通过手机连接物联网大数据平台,实时查看水温、PH值、含氧量等数据,这也是当地“渔业产业大脑”的一个应用场景。“去年大概每亩收了3000斤,今年苗种的投放量和去年一样,争取在数字化养鱼的帮助下,能超过去年的产量,有个好收成。”养殖户姚新芳用手机演示了“智慧养鱼”的使用过程,他对今年的行情信心满满。

夕阳下波光粼粼的水面泛着涟漪,几个月后这些水产品将陆续通过冷链运输,成为长三角地区市民餐桌上的一道道美味佳肴。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