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4日 星期六
宣传安全生产  预防事故发生 浦东积极打造社区公益品牌项目 上海静安园林绿化发展有限公司以精细化设计破解口袋公园难点 荣誉榜 城市垃圾分类: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第02版:多维世界 2023-06-28

城市垃圾分类: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垃圾分类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避免“垃圾围城”的有效途径,也是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住建部不久前表示,力争到今年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90%以上,2025年底前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297个城市已全面实施

据住建部公布的数据,近年来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深入推进,297个地级以上城市已全面实施垃圾分类,居民小区平均覆盖率达到82.5%。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全面推进,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53万吨,焚烧处理能力占比77.6%,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实现较大幅度的提升。

同济大学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教授表示,各城市实施垃圾分类工作出现了三大变化——思想认识逐步统一、分类标准基本形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我国在垃圾分类方面涌现了很多好模式。据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万科公益基金会在今年4月联合发布的《100城市垃圾分类指数(GSI)评价报告》,青岛、深圳、上海、苏州、南京等城市均表现优异。

法规建设还要加快步伐

据统计,福建、河北、山东等20个省、自治区,上海、广州等173个城市出台了垃圾分类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

“尽管部分地区已在探索垃圾分类的相关立法,但法规建设还要加快步伐,在分类实施细则、管理部门职责、奖惩手段等方面加强规范,提高可操作性。”杜欢政说,随着一些新兴废弃物的出现和增多,居民识别和分类的难度加大,因此需要提高分类的准确率;还应加快建设、健全处理体系,部分城市缺少分类垃圾清运车、厨余垃圾处理中心、再生资源处理中心、危险废物处理中心等垃圾中、末端处理设施和场所,使分类后垃圾在末端处理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垃圾分类也面临其特有的问题。杜欢政说,大城市垃圾产生量大,收储运和末端处置都需要大量的土地用来建设处理处置中心。但大城市寸土寸金,建设运营成本高。此外,大城市生活节奏快,垃圾精细化分类需要更多时间,传统人工分类模式会影响居民的分类积极性。

对此,住建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杨宏毅说,住建部将持续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实现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补齐设施短板,推进城市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持续提升焚烧处理能力,不断优化垃圾处理结构。

垃圾分类进入2.0时代

杜欢政说,我国垃圾分类第一个阶段是“人+桶”,即督导员站在垃圾桶前,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和投放;第二个阶段是“机+桶”,即智能化垃圾桶。

智能化垃圾桶借助AI技术,可实现人脸识别、自动称重、溢满报警、定时锁止等功能;通过客户端可快速辨别垃圾类型,提高居民垃圾投放的正确性;借助数字化技术,能实现积分管理、二维码溯源、车辆追踪、视频监控及大数据分析等相关基础功能,减少人工成本,提高效率,通过垃圾分类全过程各环节的数据统计,可有效完成垃圾跟踪分析和溯源,为垃圾分类的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撑。

“‘机+桶’是垃圾分类的2.0版。”杜欢政说,在2.0版方面,深圳为全国作了示范。“作为超大城市,深圳生活垃圾分类基本特征是以选择性精准分类为基础,以可回收物规范管理为迭代升级方向,以清洁高效焚烧发电为核心依托,以全过程智慧监管平台为保障。这种先进模式具备在其他超大城市推广应用的良好价值。”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说。

未来,垃圾分类智慧化升级的发力点应该是哪里?杜欢政说,发力点包括智能分类设备的开发、数字化技术的升级、人与技术关系的协调等。例如,加快分类设备研发和功能开发,推进传统“人+桶”模式向“机+桶”的“智能回收+人脸识别”模式转变;通过数字化技术打破数据孤岛问题,挖掘出数据潜在价值,为决策等服务。“垃圾分类相关技术的运用还要匹配目标群体的生活状况。比如目前社区环卫工作人员多为老人,在部分农村社区,居民多是农民,文化程度不高,无法掌握垃圾分类数字化技术,这就需要调整技术手段,提高智能设备的使用效率。”杜欢政说,还应加强垃圾分类数据统计与公众分类意识、行为的相关联分析,让垃圾分类智能化技术与居民知识水平、生活方式相匹配。摘编自科技日报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