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晚稻育秧播种的关键时期。6月21日上午,在南浔区善琏镇“万亩方”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内,种粮大户们纷纷运用各种新型智能农机装备,开启晚稻育秧和播种,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
水田旋耕机正在平整水田,自动插秧机来回穿梭,秧苗整齐滑落至水田。满载着颗粒肥的无人机在水田上方来回播撒,和以往有所不同,现在是只闻机器响,不见人奔忙。“今年我们选择了机插秧苗的模式,相对而言后期的管理更加容易一些,同去年的‘飞播’相比,产量要提高不少。”姚杰承包了千余亩地,今年他选择了机插秧苗和无人机追肥的“组合套餐”。
无人机追肥,只需预设好作业路线、亩用量、行距等指标参数,便可实现自动化施肥,播撒密度更加均匀,更适合像这样的连片农田作业,且后期效率更高。在这片大田,综合机械化率可达到100%。
在大田西侧,是依托数字孪生的“数字大田”。高效的现代农业管理,遍布大田的传感器是关键,基地里的各项规划都有了数据支撑。“100%的综合机械化率大幅提升了水稻种植效率,减少了很多人工环节,推动我们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南浔区善琏镇公共事业服务中心主任朱国荣介绍,农田里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等参数都实时可见并同步到农户手机上,在家也能实时操作。
今年,南浔区单季晚稻种植面积预计18.9万亩,目前已完成晚稻播种16万亩,水稻综合机械化率93%。“数字大田”的应用让“万亩方”农业综合示范园区的农业生产人力成本下降50%以上,农业生产资料成本下降30%,农户亩均增收超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