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基层治理有何新路径?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多个国际学术组织共同合办的首届全球华人城市治理与政策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城市治理专家齐聚华漕镇王泥浜村,为“代理经租+户管家”自治模式做现场会诊。
海内外知名治理专家现场会诊
王泥浜村毗邻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现有156户宅基地房屋,但其中出租间数高达2374间,外来租客人数常年超过4000人,与村民人数之比接近10:1。曾经,该村租客管理处于真空地带,缺乏服务。租客人数与流动情况不清,给村里治安消防等都带来很多隐患。应对上述难题,闵行区华漕镇王泥浜村秉持“做小治理单元+做大治理队伍”的治理理念,结合采用“户管家+小程序”的数字化治理手段,对治理群租乱租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参加此次现场会诊的有来自国内外14所高校的23位专家学者,包括日本国立金泽大学、荷兰乌得勒支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及国内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多位著名教授及博士研究生。
“户管家”是治理,也是服务
村党支部书记金爱芳介绍,对于纯租型村宅,村委让房东委派一名常租户作为临时管理员,“户管家”制度的雏形开始形成。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后,从2022年末开始正式对所有村宅全面实施“户管家”制度,目前已经做到每户(栋楼)都有一名“户管家”。
村委将治理任务分级包干,由每一户推选出一名管家。户管家负有防范本楼发生群租、督促租客及时租赁备案和通知村里信息的责任,同时也实现了治理资源下沉到末梢。
“垃圾分类、电动车禁止飞线充电,村里的这些政策我家的租客都非常配合。租客相互之间也很关心,比如有人外出时下雨了,其他租客就帮他把衣服收回来。”在圆桌会上,一位村民“户管家”代表说,自己家中有6户租客,从2010年以来都稳定地租住在这里,都不愿意搬走。“户管家”也增强了租客的认同感,进而也更愿意配合村里的政策。
转型过渡期的“城中村”治理
王泥浜村每家每户房门前都有“小安租房”二维码,房东和租客通过实名制认证后即可登录上传租赁相关信息,村委对外来人口情况的了解更加精准高效。目前共有3900余人注册,达到总租户的98%。
事实上,在《闵行区总体规划(2017-2035)》中,设定10个保留保护村,其余104个自然村未来都将通过村庄规划逐步进行集中归并。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如何在集约发展空间的同时平衡各方权益,如何留存乡村自然的情怀和乡土社会的温情,一系列问题仍有待关注和探索。 来源:今日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