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栋
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正确的决策离不开对客观实际的周密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调查研究的极端重要性,党的领导干部要想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必须敢于直视问题与矛盾。
走马观花,态度不够做样子。那些走一圈过一遍聊一下、不拿出实际举措、不解决实际问题的调研,那些成绩响当当、“成果”一大堆、成效看不见的调研。抓实调研作风,要展现出责任担当,做好吃苦的准备。一定程度上,越是轻车简从,越是不打招呼,越是真正深入群众之中,就越能看到真实情况。有时候调研工作也会遇到这种那种的干扰和压力,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钻“矛盾窝”、敢于办“棘手事”、敢于接“烫手山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主动调研,抓住不放,务求实效,以大刀阔斧的顽强作风推动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战胜困难的实际成效。
浅尝辄止,深度不够入歧途。偶尔搞一次调查研究,不可能掌握全面、真实的情况。事物不断发展,矛盾无处不在;旧的问题矛盾解决了,新的问题矛盾又会出现,因而领导干部要在“长”“常”二字上下功夫,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着力提升调研的质效。针对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要列出“问题账”、绘制“施工图”、明确“时间表”,立行立改、马上就办,做到问题不绝不松劲、解决不完不放手。调研成果不能仅写在纸上、说在会上,必须落实在行动上。
脱离群众,温度不够难交心。有的同志眼睛向上多于向下,对群众的事兴趣乏乏,习惯于网上调研、问卷调查;有的自视甚高。调查研究能否做好,关键看领导干部是否真心投入,既要“身入”,也要“深入”,更要“心入”,真心与群众交朋友,摆正自己的位置。要放下身段,甘当“小学生”,自觉拜群众为师,主动问计于民。既摸清机关领导的意图,又把准基层群众的脉络,汲取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意见。要拓宽视野,注重线上线下、人前人后,了解了群众真实想法,总结了经验教训,对策建议才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调研分家,精度不够没效果。衡量调查研究开展的好不好,到不到位,落没落实,关键要看问题“靶标”解决了没有。开展调查研究不能本末倒置、头重脚轻,不能只调查不研究、只研究不落实,也不能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结果,要把解决问题作为最终落脚点。结束调查后,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注重综合运用分类比较、统计分析法、矛盾换位法等多种方法,把大量零碎的信息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把抽象的认识具体化,直至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
练好基本功、攥紧传家宝。解决新问题要求着领导干部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步紧跟一步行,把一个个“问题清单”变为“成果清单”,我们就一定能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