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上海市2024年住建领域防汛防台应急综合演练在上海宝冶浦东新区唐镇中心项目举行 荣誉榜 “大华侨新村”:用好老旧小区焕新的“民生密码”
第01版:一版要闻 2024-06-19
加装电梯“全覆盖”、“三旧”变“三新”工程即将完成……

“大华侨新村”:用好老旧小区焕新的“民生密码”

郭爽

步入徐汇区枫林街道的宛南华侨新村,通道宽敞,不时有鸟儿在树丛间鸣唱、在草坪上漫步,陈设由旧到新,绿化由粗到精……作为枫林街道第二个加装电梯“全覆盖”的小区,近期,宛南华侨新村“三旧”变“三新”工程也迎来收尾阶段,焕新后的小区幸福生活画卷正徐徐展开。

加梯“全覆盖”

实现“大华侨速度”

宛南华侨新村1-11号建于上世纪80年代,被居民亲切地称为“大华侨新村”。随着时代发展,60岁以上的居民占比近40%,居民加装电梯的意愿非常强烈。大华侨新村以党建为引领,“三驾马车”齐发力,楼组长、党员和热心志愿者组建加梯“三人小组”,做了大量走访协调工作。但由于小区房龄高、设施老化出租率较高,不少业主不在上海,意见征询困难不小。“三人小组”没有气馁,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到业主,征得每家每户的支持。“有一位住在二楼的楼组长,对她来说,加梯的作用不是很大,但她依然主动牵头,坚持分摊了加装费用。”宛四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莹颇为感慨。经过全体居民的不懈努力,大华侨新村11个楼栋电梯加装陆续签约,成为枫林街道第二个实现“全覆盖”的小区,其中1号楼在签约第二日所需款项便全部到位,创下了“大华侨速度”。

齐心克难题

从“加得好”到“用得好”

然而,又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了。由于最初设计问题,大华侨新村11幢楼栋门前的地下各有一个化粪池。去年底,小区的6、7号楼率先完成加梯并投入使用,施工时将化粪池“大盒子”改建为“小盒子”,然而电梯运行半年不到,低楼层居民开始频繁遭遇反水和堵塞。

初始方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其他楼栋的电梯加装工作暂时停步,但居民的实际需求不能“暂停”。各方沟通后,为保证后续加梯和正常使用,立即对小区的化粪池进行整体改造。再次让张莹感动的一幕出现了——受影响的居民反过来开解大家说:“我们小区建筑设计和别的小区不同,没有前例可以参照,也没有现成的方案可以照搬,每一步都需要大家‘摸着石头过河’,出现问题,我们就一起想办法。”受影响的居民积极和“三驾马车”沟通,出谋划策。“这种信任和理解,大大提高了效率。”张莹回忆,“从问题集中出现,到‘三旧’变‘三新’中的小区整体雨污分流改造方案获批,仅仅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在各方积极推动和参与下,完成各项程序表决后,施工队顺利进场。

为彼此着想

共同成就美好生活

“三旧”变“三新”是提升小区品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大工程,用时较长。“包括雨污分流、绿化调整等工程,加上电梯施工,相应楼道内地坪、灯具、电箱、粉刷等工作,各项工作同时推进,对流程要求就非常细致。宛四居委会主任石振华表示,为保证工程进度,“三驾马车”从项目之初,便周周“对表”、时时协同。在工程每个施工节点,业委会都会提前和受影响的居民“打招呼”,把哪里施工需要挪车位、哪里能够堆材料等工作都“做在前面”。

“那段时间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天完成施工进度后,业委会都会和施工方一起,把施工现场收拾好,哪怕施工进度再紧张,都会保证为居民留出一条宽敞的通道,以应对可能的突发情况。”张莹说,这些对细节的注重,把施工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居民的齐心合力也让人动容,“在小区路面铺设沥青的这一天,小区地面停车全部准时‘清空’,铺设工程一次成型!”

小区整体雨污分流改造顺利完成后,大华侨新村加装电梯经过后续迅速施工,全部投入使用,居民告别了“上上下下的烦恼”。同时,楼梯间也铺设了新的地坪、扶手,电箱换新,楼道粉刷一新,“三旧”变“三新”工程进入尾声。“接下来,我们会依新规完善小区非机动车停放、充电事项和相应管理,做好小区大门门禁、美丽楼道、健身设施更新等收尾工作。”

“‘三旧’变‘三新’,美化了居民的生活,也让我们对社区工作更有信心。”张莹表示,同心聚力、同向而行,正是小区焕新的“民生密码”,也是连接居民和社区之间延绵不断的情感纽带。

记者 郭爽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