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位于湖州南浔善琏镇含山村大运河畔的未来合创谷国际艺术青创中心内热闹非凡,这里举办的首次线下沙龙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艺术家团队,以及深耕乡村文旅、艺术、非遗、文创领域的主理人们。他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将大运河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
在大运河西岸的窑里村,年轻人大多已迁往城市。一年前的夏天,来自北京大学的“乡村CEO”黄彬彬带着她的团队来到窑里,深挖运河古村潜力,希望用青创力量在乡村搭建共创共享的平台,为乡村振兴带来“活水”。“通过追寻一千多年前运河人家是过着怎样的生活,我们也在追寻和守望这片土地的人文情怀。”黄彬彬认为。1999年出生的徐悦是村里的活动策划师,负责新媒体账号运营和宣推;1995年出生的李艳霞“身兼多职”,既在窑里村当讲解员,又做活动研学老师;郑秀峰是刚加入团队的“户外营地专家”……
第五届中国乡村艺穗节、紫金奖全国大学生设计展,与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水岸乡村社会设计工作营”,“港澳与内地大中小师生交流计划”大学生项目相继在窑里开启,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青年学子走进窑里,通过创意策划和艺术设计共享乡村文明成果,他们也将运河边的人文风景和乡土情感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当文化开始在窑里村生根发芽,这里也涌现出了更多的新兴业态。废弃的黑瓦被重新利用,由800个陶罐组成的“千窑墙”和用1800块红砖搭建的“运河历史遗址”成为视觉的焦点,窑里云集、时光影院等艺术体验场馆建成开放。除了展示游客和艺术家的作品,他们还展出原创IP形象“窑里里”。
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赋予乡村更多可能,村子里的老人和小孩也不例外,历时两个多月,毫无文学功底的村民竟“拼”出了一本诗集,作品在村里的茧站旧址展出。433名艺术院校教授专家、高校学生、文艺从业者申请成为共享“云村民”,共同绘制乡村未来蓝图。从平台搭建到品牌成型,短短一年间,窑里村吸引游客15万人次,乡村旅游经营收入达280万元,助力村级集体增收53万元,参与运营的村民平均年增收在2万元左右。
眼下,黄彬彬团队正在改造窑里村的闲置厂房空间,未来这里将成为窑里青年艺创中心,辐射带动大运河沿线更多乡村的发展。这场经年累月的青年乡创行动正行稳致远地开启,也为这个水岸边的乡村创造出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