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佘山镇江秋新苑居民区党总支以“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项目为契机,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建强党群阵地、搭建共治平台,动态完善问题、需求、赋能、行动“四张清单”,持续推动江秋“屋里巷”迈向“治理共同体”,绘就美好社区“新画卷”。
从“陌生人”到“娘家人”
面对面定位“治理角色”
打造“治理共同体”,既要破除不同居住业态邻里间的关系隔阂,更要打破围墙内外的屏障壁垒。在“智囊团”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赋能下,依托“部门下沉、智库蹲点、专家指导、各方协同”工作机制,聚焦创新服务模式、强化阵地功能、凝聚治理力量;通过多方现场会、“向前一步”圆桌会、蹲点式调研等方式进行全科式“望闻问切”,找裉节、寻良策、求共识,形成了“四张清单”26项。
围绕社会组织培育孵化的成功实践,区民政局、镇社工办和党群中心共同发挥专业优势,指导完成《治“同”道合》实训手册编制和“实训场景”搭建,吸引了更多社区青年骨干力量加入,促进社区社会组织规范可持续发展,让第二家社区社会组织“圆圈居民调解工作室”进入注册审批中。居民区党总支与佘山集镇街区党支部探索居商联动新机制,吸纳辖区5家商户成为街区治理合伙人,通过志愿积分等形式助力“美好社区”建设。
从“小阵地”到“大堡垒”
实打实堆叠“暖心成色”
居民区党总支坚持“全域、全龄、全时”服务理念,结合新兴领域党建全覆盖工作,持续完善“一中心四点”党群阵地体系建设,用“空间”换“服务”的方式盘活沉睡资源。
由社区社会组织“佘山零五服务社”负责打造共享空间“便民加油站”,结合“益企帮‘个’忙”项目,为社区达人能人和“小个专”搭建平台,设置磨刀、理发、量血压、维修小家电等一站式窗口,既缩小服务半径也促进了“自我造血”,累计服务3000余人次。
在“便民加油站”中设立了“屋里巷”里的暖“新”驿站,将服务触角和治理载体延伸至新就业群体,把他们走街入户的工作优势融入社区推出的“网格随手拍”项目,让他们通过微信群及时上报小包垃圾落地、“飞线”充电、窨井盖破损等问题,实现新就业群体与居民区党组织的“破圈”融合。面对居民提出社区缺少妇女儿童活动的空间,居民区党总支积极汇集镇妇联、规建办、电信局等多方力量,将闲置的机房改造成“屋里巷”的妇女儿童之家,通过硬件设施、软件配备“双提升”,让妇儿服务更具温度,也让治理力量更具活力。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心贴心擦亮“幸福底色”
“非机动车停车棚老旧破损”“儿童乐园周边没有小花园”“社区活动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够”……在居民区党总支的牵头下,佘山零五服务社作为主理人,推出“邻聚力居民议”议事协商项目,居民作为议事主体,“三驾马车”、商户代表等共同参与,形成治理闭环机制,精准高效地解决居民诉求。
项目自启动以来成效显著。业委会改造非机动车停车棚32个,新增机动车停车位170个,解决了小区堵点痛点问题;举办首届社区邻里“家”年华,融入魔术表演、跳蚤市场、厨艺大赛等形式,由社区搭台、让居民唱戏,通过营造“家园感”来带动居民从“享受服务”到“输出服务”,吸引500余人次参与;坚持多元化参与,积极链接围墙内外资源,联动“三驾马车”、社区社会组织、镇团委、共建单位上海政法学院和5组社区亲子家庭等多元主体,以儿童乐园为平台共同打造集科普、议事、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江秋共享花园”项目,让居民事居民议、居民事居民办成为新常态,将居民的“愿景”变成“实景”。
通讯员 王敏 记者 郭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