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太湖之滨,苏州东山镇万亩枇杷林缀满金黄,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当地果农们在果园中穿梭忙碌,熟练地采摘着成熟的果实。这里不仅是江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更因一颗小小的白沙枇杷,走出了一条传统农业与文旅深度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
枇杷王国的“白玉密码”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是我国枇杷种植传统四大产区之一,现有枇杷种植面积2.9万亩,年产量超万吨。东山白沙枇杷最为著名,获得过多个国家级荣誉奖项,更收获了“世界枇杷看中国,中国枇杷问东山”的美誉。
“白玉枇杷肉厚汁多、甜而不腻,是东山白沙枇杷的选优品种。”在吴中枇杷文化产业园内,东山镇农村工作办农技员郑俊华向记者介绍,从5月12日开始,“白玉”枇杷零星开采,于5月17日开始大量上市,一直持续到5月底;“冠玉”枇杷则在5月中下旬开始上市,持续到6月初。
今年受气候影响,枇杷产量同比下降,单户最大种植户年产量约1.2万斤,较往年减少约30%,但收购价同比上涨20%,达每斤15~18元。“价格提升部分对冲了产量损失,但品质管控仍是关键。”东山果品协会会长宋甫林表示,协会通过统一农技培训、推广绿色种植技术,推动优等果率从去年的65%提升至78%。因此,今年枇杷果面虽有少量刮痕、晒斑等,是因为果实与果叶剐蹭和成熟期高温日灼所致,不影响正常食用,相反甜度会更高。
为应对市场变化,东山镇构建起“种植-分拣-物流-销售”全产业链体系。目前东山枇杷销售中,线上销售占65%,电商、微商销售模式已成为主渠道,使得东山镇物流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快递公司甚至把寄递点设置到了田间地头和果农家门口,依托集散分拣中心产地直发,减少中转环节,最大化压缩运输时间,实现“江浙沪核心城市当日达,全国200余城次日达”,让消费者享受“头茬鲜果”直达服务。在线下,为了方便游客购买东山枇杷,东山镇在6个山区村临时开辟了6个枇杷疏导点。
文旅融合的古镇新图景
“尽管今年枇杷产量受气候影响有所减少,但活动拉动效应明显。”东山镇旅游开发公司总经理王艺群介绍,枇杷季恰逢东山旅游黄金期,当地创新推出“枇杷+”文旅模式。
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东山镇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人文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慕名而来,被誉为“太湖第一古村”的陆巷古村,成为了游客们“打卡”首选之地。陆巷古村是明代正德年间宰相王鏊的故里,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村内保存着大量明清建筑,古街、古巷、古井、古桥错落有致,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
数据显示,5月1日至4日,东山民宿入住率高达92%,部分精品民宿提前一周售罄,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以往的1.5天延长至2~3天,带动餐饮、农产品消费增长超30%。
作为传统旅游目的地,近两年,当地文旅部门创新思路,推出“传统民俗+亲子互动+夜间经济”组合拳。现在,当地的亲子家庭客群占比已从去年的22%提升至35%,成为新增长点。
今年,东山镇还新推出了白沙枇杷品牌IP形象,设计了表情包、毛绒公仔、品牌T恤等系列文创产品。网红打卡地ATE阿缇伊湖景咖啡则推出了枇杷拿铁、特调果饮和甜品等季节限定产品,吸引游客前往体验打卡。
随着“东山白沙枇杷”品牌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如今,越来越多的长三角乃至境外游客,慕名而来品尝美食,游览湖光山色,产业链不断延长。据东山镇文旅办统计,2024年枇杷季期间,全镇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35%,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2亿元。游客在品尝鲜果的同时,也带动了碧螺春茶、太湖三白等特色农产品的销售。
借助枇杷产业的东风,东山镇正逐步实现从传统农业向农商文旅深度融合的多元发展模式转变。记者 颜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