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小区当家,居民当家人”,这句朴素的口号在大宁路街道延宁小区落地生根。小区物业经理王勤带领物业公司,用两年时间,将一个设施老化、矛盾频发的老旧小区蜕变为“温馨里”。这背后,是党建引领下“社区合伙人”理念的生动实践——物业不再是单一服务者,而是与居民、党组织、业委会结成“命运共同体”,共同谱写基层治理新篇章。
从“管家”到“合伙人”
角色转型的破局之道
居委会主任范锦屏说:“有时候晚上、半夜接到电话,王经理电瓶车‘油门一拧’立刻就来了。他把居民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作为老旧小区的物业经理,王勤深知“单打独斗”的局限性。他以党建为纽带,主动融入社区治理体系,成为居民区党总支带领下的“社区合伙人”——无论是深夜漏水抢修,还是突发老人送医,王勤坚持24小时待命,两年处理急难事件近百起。居民感叹:“找王经理比打120还快!”他带领团队立下“楼道灯维修不过夜、垃圾清运不隔天”的铁规,以行动换口碑,物业费缴纳率从80%跃升至98%。同时,通过日常巡查记录特殊群体需求、设施隐患,王勤对小区情况“如数家珍”,为精准治理打下基础。
党建引领“治理同盟”
“三驾马车”协同发力
延宁小区的成功,离不开党总支搭建的“1+3+N”治理框架(1个党总支核心+居委会、物业、业委会“三驾马车”+N支志愿队伍)。王勤作为“社区合伙人”,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面对下水道返水顽疾,王勤主动参与党总支牵头的联席会,协同提供专业支持,帮助居民形成改造决议,3天监督完成施工,实现“零投诉”。他还推动物业公司与业委会定期公示收支明细,发动居民成立监督组,形成“服务—反馈—改进”闭环。居民直言:“钱花在哪儿一目了然,我们放心!”
居民共治的“延宁样本”
从“旁观者”到“当家人”
社区治理的终极目标是激发居民内生动力,物业公司以“合伙人”身份,协助居民区党组织共同推动居民从“被服务者”转变为“治理主角”。王勤以物业经理的职业身份,通过维修服务、便民活动、“唠家常”等方式收集民意200余条,认真听取居民在参与花园修缮、充电桩安装等微改造过程中的建议。居民李阿姨说:“车棚改造方案是我们自己提的,用着格外舒心!”在王勤认真负责精神的感染下,居民对于小区建设也有了更大的信心。百余名居民加入平安巡逻、文化服务队,形成“小事居民办、大事协同办”的自治生态。
延宁小区的蝶变证明,社区治理的关键在于“合伙人心态”。当物业成为居民的“自家人”,当党建引领下的多方力量拧成一股绳,老旧小区也能焕发新生机。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鲜活范本。正如王勤常说的那句话:把居民的事当自家事办,人心暖了,社区自然就“活”了。大宁路街道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