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梧桐絮落,晨光如蜜糖般洒满街角,居住在南京东路街道的几位阿姨结伴而行,笑盈盈地走出社区——今日的“City Walk”由南京东路街道家门口养老服务站(大沽路)策划,目的地是承载着上海百年心跳的国际饭店。
轻启“沪语活历史”课堂
“国际饭店不是普通的高楼,它是阿拉上海的‘原点’!”胡经理站在大堂中央,沪语如糖炒栗子般香糯,阿姨们的眼睛瞬间亮如星子。1950年,上海市政府以饭店楼顶旗杆为坐标原点,划定了整座城市的经纬——这座曾被誉为“远东第一高楼”的建筑,竟是上海的“心跳中枢”。“看!这是文史馆的老物件,菜单上还有当年的价钿呢!”泛黄的账本、银质餐具、复古菜单……胡经理的讲解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扇通往老上海的时光之门。
80年不灭的传承之火
“1934年的楼梯,迭段还留着——当心台阶斜,扶牢栏杆慢慢走。”胡经理指向文史馆旁的大理石楼梯,阿姨们提裙而上,指尖轻触雕花。漆面斑驳处,匠人暗纹若隐若现。
王阿姨摩挲雕花:“现在哪里还有噶精细额手艺啦……”胡经理轻声补充:“国际饭店一直请老师傅修缮,为额就是迭份老上海额匠心。”
镜头定格,阿姨们提裙而立的身影与斑驳楼梯融为一体。王阿姨转身对镜头比“耶”,短视频配音在风中轻响:“80年的楼梯不老,匠心永续,阿拉额故事永远鲜活!”
养老服务有温度、有故事
“来,阿姨们站成一排,三二一——笑!”跨越时空的民国风格客厅一角,阿姨们留下了靓丽瞬间。复古吊灯下、旋转楼梯转角、老式留声机旁……每一处网红点都成了她们的“舞台”。阿姨们熟练地操作手机,将这份甜蜜与骄傲,传递给亲朋好友。“以前总觉得国际饭店是‘高攀不起’的地方,没想到现在参加社区活动就能来!”李阿姨和小姐妹一起留影,笑得眼角皱纹开花。
这场“拾光经典行”,是南京东路街道家门口养老服务站(大沽路)的一次“文化+养老”创新实验——将城市记忆融入养老服务,让老年人无需远行,就能触摸历史的温度。从讲解到打卡,从怀旧到分享,阿姨们不仅重拾了青春,更找回了被时光珍藏的自信。
南京东路街道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