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响七十年》音像图文制品上午展示本版图片记者郭新洋摄
“中国交响七十年”系统工程由全国范围内著名指挥、作曲家、知名音乐学者组成的专家组,遴选出创作于1949年以后,承载时代脉搏、深含民族基因、极具艺术价值的70部撷英之作,用编年体的形式编撰录制成配套图书和CD唱片。其中涵盖江文也、马思聪、丁善德、陈培勋、朱践耳、王西麟、陈其钢、谭盾、郭文景等中国交响乐在奠基、开拓、崛起等各个历史时期笔耕不辍的作曲家的代表作,追溯新中国交响事业发展的厚重步履,唱响红旗飘扬下的交响赞歌。
版权难题 繁复庞杂
这次寻根溯源之旅堪称曲折,70部作品的甄选、版权协商、乐谱沟通、艺术家确认、录音版本确认、录音档期协调、艺术家接待、合同签署、资金落实等一系列事无巨细的执行事宜,看似细小却至关重要。
整个项目的推进,最先要解决的便是版权问题,其中包括作曲家和艺术家两方面的版权获得。上音社、上交分路攻克。面对数目繁多、情况不一的作曲家群体,上海音乐出版社在近70名入选作曲家中,除已在音著协登记的,有超过三分之二者需逐一联系、沟通、取得授权。对于已经故世的作曲家,则想方设法联系他们的继承人,其过程一波三折。
此外,旅居海外的作曲家因不少作品在国外出版,上海音乐出版社通过与美国、英国、德国等多个国家的著名出版社洽谈,最终收录陈怡、周龙、谭盾、盛宗亮等几位作曲家的作品。而上海交响乐团则着重作品录音时指挥及独奏家的版权签订。
音乐游子 集体回归
中国首获格莱美奖的录音师陆晓辛参与了此次录音,其高足王鑫作为此次录音的主力更是全程参与并直言:“都说好的场地,意味着录音成功了一半,我们重录的作品都是在上交音乐厅内完成的,这一半是绝对有保证的,最终的效果比棚录更有现场感,结像力也更好。”
居住在世界各地的中国艺术家们听闻入选该项目,也纷纷回国助阵。受伯恩斯坦垂青并在欧美频频获奖的作曲家、指挥家盛宗亮,为完成融贯中西的代表作《十二生肖》的录音,特意从美国飞到上海亲自指挥,更是自费请来曾为梵志登执棒香港管弦乐团录制《尼伯龙根的指环》的英国团队加盟。
温德清为其协奏曲《痕迹之四》选择合适指挥费尽周折,最终确定了指挥家张国勇。为了这次录音,张国勇专程从福州飞回上海,当天录到晚上,第二天一早再飞到福州,上演两天双城快闪。扬名海内外的陈其钢为珍藏其最有分量的代表作,几易作品,几经斟酌,才确定《蝶恋花》。录制瞿小松的交响合唱《敦煌魂》时,合唱团对乐谱有疑问,工作人员联系作曲家确认时误拨了刘念劬老先生的电话,这位因为老版《封神榜》全剧作曲而为人熟知的作曲家竟然对“别人家的孩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为工作人员答疑解惑。
据不完全统计,上交在过去的140年间,录制过近200部中国作品,演出了400多部中国原创作品。近年来,上交音乐季版图中一直涵盖极大比重的中国原创作品,并通过委约等形式推出了一批具有国际艺术水准饱含中国元素的优秀作品,成为中国作品演绎孵化的权威力量。
“最强组合”优势互补
作为中国最早的专业音乐出版社之一,成立于1956年的上海音乐出版社由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倡导、丁善德任首任社长兼总编辑。半个多世纪以来,出版了《敦煌乐舞》《神奇秘谱》《朱践耳管弦乐曲集总谱(手稿版)》《华乐大典》《百年乐府:中国近现代歌词编年选》等一批精品力作,连续11年全国音乐类图书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上交与上海音乐出版社这对“最强组合”各自发挥其领域专长、优势互补,并联合一批中国指挥、独奏名家大师,配以积淀深厚的上交乐队,在声学效果一流的上交音乐厅内进行录音,才有了现如今高配班底打造的唱片集。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