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吕林,人们总会想到他与王涛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乒处于低谷时联手拿下的那些双打冠军,而1993年第7届全运会的那枚单打金牌,却很少被提及。用吕林自己的话说:“可能自己在双打方面发展比较顺利,球迷们就不太关注其他方面了。其实我的单打水平也不错的。”
其实,这样的情况恰恰符合吕林的性格。他或许不像同时代的其他世界冠军那般有名,但不论是做球员、当教练,还是如今主管行政工作,吕林总会认真地做好每件事。
A
水泥桌上练就乒乓技艺
还未上学时,吕林经常在担任教师的父亲的陪伴下,来到学校玩耍。一次在教学楼旁的空地上,他看到了几个小伙伴围着一个水泥桌,一个小球在桌面上不停地来回。父亲告诉他,这个运动叫乒乓球。
“当时在学校里,课余活动不像现在这样丰富,打乒乓球就成了最受欢迎的活动。”尽管已经过去40多年,吕林对当时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那个年代的条件不比现在,谁要是能拥有红双喜的球拍和球,那是很有面子的事。”
客观条件的限制并没有挡住吕林前进的脚步,很快,他就凭借在水泥桌上练就的一身技艺,通过了层层选拔,成为浙江省队的一员。“在队里的时候,偶尔还会想起那张水泥球台,毕竟那是我与乒乓球的‘初恋’。”吕林笑着说。
B
从临时搭档到世界冠军
吕林王涛两人的首度合作,其实是一次无奈的“拉郎配”。
“当时国家队的双打组合,并不是由教练指派,而是自由选择。”谈及与王涛联手的过程,吕林说道,“那时候的双打训练,大都是分组对抗,因为人数有限,很多组合都是由已经结束单打训练的球员兼职的,我跟王涛也是这样。”据他回忆,在某天的单打训练结束后,两人被教练要求参加双打训练,王涛看其他队友都忙着,就向吕林提议两人临时组合。“当时我也没想太多,就答应了。”
没想到临时搭档有了不错的化学反应。“可能我俩一个横拍一个直拍,又是一左一右,节奏和打法正好能配上。”对于王涛的这番总结,吕林赞同的同时,还补充了另一个关键点——沟通。“我们平时都会交流,了解彼此的困惑和想法,这对配合有不少的促进作用。”
C
奥运决赛前遭遇“意外”
1991年千叶世乒赛,王涛和吕林在男双决赛中不敌瑞典组合,屈居亚军。虽然没能带回金牌,但那却为低谷中的国乒男队,提供了全新的突破口。
“当时欧洲男单实力很强,蔡指导就定下了以双打作为突破口的战略。”吕林回忆道。作为当时国乒的头号男双组合,王涛和吕林自然受到了蔡振华和教练组的“重点照顾”,从技战术演练到潜在对手分析,甚至奥运会上可能遇到的意外情况都做了不少预案。王涛和吕林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决赛,提前实现了拿奖牌的目标。就在全队上下都憧憬金牌的时候,王涛和吕林却遭遇了“意外”。
“去决赛场馆的路上,我们碰到了交通事故,差点儿因为逾期未能到达,将金牌拱手让人。我们当初(准备)的预案里包含了观众干扰、裁判因素、场地条件等,但并没有交通事故。”这位世界冠军坦言,这个插曲并没有让他感到特别紧张,“影响肯定有一点儿,但不会很大,我们两个也沟通,别想太多。”最终,王涛、吕林顺利击败德国对手,登上了奥运最高领奖台。这枚金牌,也吹响了中国乒乓球男队“王者归来”的号角。
D
希望中国器材走向世界
如今担任浙江省体育局副局长的吕林,分管着省内的竞技体育。从运动员到管理者的转变,让他看到了中国体育器材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体会到了“用心”的重要性。
“我们很多项目,都在器材上吃了亏,这让我很难过。”吕林面色严峻地说道,“其实我刚到乒乓球队的时候也有这个问题,每到大赛前都需要去买外国进口的球台,让备战变得很被动。后来红双喜成为供应商,我们就方便多了。”
“一开始国家队用红双喜的选手也不多,但他们对每个产品和球员都给予了周到的服务。”在吕林的记忆中,红双喜与国家队,一直是密不可分的。他当年的弟子刘国正,使用的就是“狂飚”系列,而当年与企业相关人员讨论器材调整方案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他们真的相当用心,几乎每天都在收集反馈意见,然后跟我们开会,再根据要求迅速调整,能做到这样的企业真的不多。”吕林坦言,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中国器材走上世界大赛的舞台,推动中国体育的不断进步。本报记者 陆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