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冬之曲(摄影) 美人在骨 冬至的仪式感 月圆 神山游 《小太阳》的联想
第19版:夜光杯 2019-12-16

神山游

江曾培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的首句是:“环滁皆山也。”醉翁亭所在的琅琊山西南20多公里处为神山,在滁州下属的全椒县境内,峰青峦碧,林壑优美,为国家森林公园。唐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写的名诗《寄全椒山中道士》,其“山”即神山。山深处有建于唐大历年间的神山寺,1200多年来历经风火劫难,几经修修葺,大雄宝殿、观音阁、法王殿等大部分建筑现仍保持原貌,错落有致,古朴肃穆。

上世纪末我去神山寺是在莽莽林海中的山路穿行,不时会有野兔野鸡从眼前蹿过或飞过,野趣十足。今秋再访,沙石山路已易为柏油公路,野物也不再在路边显身,不过,快速地行驶在浓荫如盖的绿色长廊中,山幽木香,莺飞蝶舞,水声潺潺,鸟语阵阵,大自然美好的气息仍令人心醉。

进入神山寺山门,一条长长的石径依山势盘桓而上。石径两侧古木参天,遒劲苍然,旁多葛藤,攀树而上,形成各种不同的形态,别有情趣,其中两根粗壮的络石藤,沿着一株檀树攀援而上,直插云天。名为“登天揽月”,游人多驻足观赏。

寺也依山势而建,我们拾级而上,见该寺建筑有一特别处,其石阶刻有龙纹。特别是大雄宝殿前庭院的石壁上刻有5条飞龙,其模样经岁月的洗淘虽有些模糊,但灵动之势仍清楚可见。有人介绍,这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寺院怎么会出现象征皇权的龙?原来有两位皇帝驾临过神山寺。五代十国时,后周显德三年(956),周世宗柴荣为了统一南北,命大将赵匡胤率兵破南唐军事重镇滁州,柴、赵均一度驻跸神山寺。柴荣死后,赵匡胤“黄袍加身”,成了宋朝开国皇帝。后世为了纪念这“两条龙”,建有柴王碑、宋太祖殿等文物,其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大殿东侧的一口古井,为柴、赵领兵驻扎神山时,为解决军士饮水问题而开凿。由于神山多石,此井是凿石穿透而得甘泉,深七丈,工程极为艰巨,传说工匠凿一升石头就可得一升钱,造价之高、凿石之难可见。井名柴王井,历经千余年,井水依然丰盈,仍在饮用。我们在井旁盘桓,见井圈为一整块大石凿成,保存十分完整,只是井圈内壁被上下打水的绳索磨出十几条深深的沟痕,显示着岁月的印记。

井旁有一棵奇特的佛珠树,其根袒露地面,似佛珠串连。据传当年凿井向外冒木头时寺僧以佛珠计数,当梁上工匠喊“够了”的时候,计数佛珠便随手落地,后长在树根上破土而出。这自然是传说,但这样的佛珠树却极少见,它又紧紧依偎着柴王井,游人纷纷拍照留存。

神山寺东侧有凤凰涧,沿涧东行数百步,为天然石景区,起伏跌宕的群石,形态各异,似象立、似狮吼、似龟爬、似蛇行,犹如一座动物群雕博物馆。石为白石,质地精细如玉,煮石可食可药。《全椒县志》记载:“山中道士居神山石洞中,尝煮白石子为餐,滁州太守韦应物寄以诗。”

此石洞现名仙人洞,原本从山顶攀登入洞,现在山脚另辟洞门,门旁山体上大字刻着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五言诗:“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韦应物是位关心民生疾苦的官员,他的“邑有流亡愧俸钱”名句显示他的心声。他挂念这位山中道士,不仅因为这位道士束薪煮石,生活清苦,还由于这位道士每当社会发生瘟疫时积极煮石为药救治百姓。煮石需要水,道士自己煮石用水,洞中泉水即够,但要为百姓煮石制药,则需大量的水,现在仙人洞门前存一古井,传为道士当年为煮石制药而开凿。

我们进入仙人洞,洞甚幽长,洞中有洞,光线暗淡,凭借手机微弱的光亮,依稀看到道士当年的石榻和经台,洞顶挂着形态各异的钟乳石。也许由于全椒秋来多日不雨,天旱地干,未见洞内有用来煮石的泉水,但有同伴看到一处洞壁里的一物,说是当年的承水石盘,不知确否?

出仙人洞后,我们来到半山腰的韦公祠,“漫忆当年煮石心”。一位年轻朋友乘兴吟咏了韦诗“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后,又激情低吟了欧文“环滁皆山也……”,声情并茂,大为此行增色。有位文史专家近年称,古代写滁州地区的诗文,就是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最佳。我以为,这不仅由于这两篇诗文具有特别出众的艺术表现力,更因为它们饱含着欧、韦两位文人太守刺史那种民乐也乐、民忧也忧的为民情怀。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