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8日 星期一
连线武汉 消费者和外卖骑手利益如何兼顾? 戴着口罩,武汉人硬气“不服周”
第5版:要闻 2020-01-25

戴着口罩,武汉人硬气“不服周”

因公共卫生事件,九省通衢的大武汉暂时告别了喧闹,进入了封闭而宁静的春节。这场全力阻击病毒威胁的斗争中,广大武汉市民呈现什么样的心态?他们在陡变的生活状态里感受如何?带着关切,记者电话采访了多位现在武汉三镇的市民,“谢谢关心,莫太作急了”是手机那头传来频次最多的话语,折射出许多市民的普遍心态。

阿婆

菜价和往年差不多

“今天超市都关门了,在消毒。”住在武昌喻家湖小区的戚阿婆(音)是邻省人,尽管作息和口味早已“汉化”,但那口浓重的“外腔外调”却改不掉,偶尔还不自觉地冒一句“你们武汉人”。电话里,戚阿婆对封城早有心理准备,“政府和居委会提前都做了宣传和安排,像我儿子开车买了好多菜回来,超市关门前都告示了好长时间,各家各户该备的都备好了。”按上海人的标准,戚阿婆是典型的“买汏烧”,留心菜价是一种习惯,“(超市)关门前,我买的大白菜是一斤四毛四,肉二十六七块一斤……”

记者没拦着她报菜价,因为里面传递的是一种对未来生活的信任,“菜价和往年差不多,过节涨了点,但没离谱,更没出格!”

社区

志愿者代买送上门

汉口谌家矶某小区的陈师傅已把活动范围早早压缩下来,“儿子一家把去广州过年的机票都退了”。而在自我克制活动之际,他却感受到一群“逆行者”的温暖。“像我这样年纪大身边没有小孩的,只要把需求告诉居委会,再由他们配好,让志愿者代买送上门。口罩遮住的脸虽不认识,但眼睛里透的是善良。”老先生是个文艺达人,“该唱歌唱歌,该跳舞跳舞。”没等记者表达疑问,陈师傅马上接了一句:“小范围,自家人!”

游客

以后再参团出境游

受疫情影响,武汉旅游企业的春节业务变得不寻常,资深人士老吴是处理完旅行团员退团或改签事务后才接通了记者的电话,“大家都很理解,没什么争吵和埋怨。好些顾客说,等情况过去后,还会来我们这里参团出境游。”老吴说,武汉人有股子“不服周”的劲(易中天形容过,大意是“不认输”)。面对病毒侵袭,大家没有产生“邻避效应”,而是在科学理性的防控措施指导下,搞好个人清洁卫生,避免不必要外出,并随时准备为社会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武汉人的骨头硬得很,头脑也清醒得很。”老吴说,“‘九头鸟’不是白喊的哦!”

本报记者 吴健

不让恐慌弥漫想要更多正能量朋友圈

“昨天,朋友圈中盛传武汉的‘小汤山’,也就是火神山医院,因为选址毗邻知音湖,将会造成水源污染,可能重新选址的消息,这绝对是谣言。”

武汉媒体人小陈说,“我们湖北省主流媒体的同事通过采访得知,医院虽然毗邻知音湖,但该湖并非武汉备用水源地。而且医院将严格依据《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采取地下防渗,以及雨水、污水、医疗垃圾全收集全处理等措施,确保医院的施工建设及后期使用不造成环境污染,火神山医院将于2月1日建成,3日交付投用,可容纳700至1000个病床。”

这两天小陈和众多的当地同行们一起忙碌在报道武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第一线,也不时澄清一些误传。

在他看来,“封城”只是为了阻断疫情传播,并不意味着武汉是孤城,“我们也在刷朋友圈,发现许多煽情的内容经常会刷屏,特别是有些哭得稀里哗啦的镜头和视频。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武汉,我们现在迫切需要的是更多的正能量。”

“我们现在确实面临着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医疗物资的短缺,比如像口罩、防护衣等。我们武汉当地的媒体也通过各种方式向各界进行征集,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不能让恐慌弥漫。”小陈说,“戴好口罩,勤洗手,多通风,现在这是武汉人在微信中最常见的‘问候语’。”

小陈特别想跟上海的朋友们说,武汉人阻击病毒一直非常努力,“武汉人现在最需要的是关怀和支援,我们也希望外界能够带给我们更多正能量的消息。”

首席记者 方翔

记者手记

武汉不是“孤城”

因为之前一起采访过一个国际性的论坛,与小陈一直保持着联系。在与他的交流中,确实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武汉人对于自己城市的热爱。

为了控制疫情,武汉以及这座城市的市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同时也承担了非常大的压力,他们这个时候需要的不是同情,更不是指责,而是鼓励,为他们打气。

武汉同所有其他中国的城市一样,正在为抗击疫情而努力战斗着。我们大家是同一个“战壕”中的战友,必须更紧密地团结,付出实际行动。

在疫情面前,任何一个医疗资源发达城市,都会因疫病的集中爆发而承载力不足。武汉不是“孤城”,包括上海在内的各地医疗队已经纷纷抵达,和武汉人民一起并肩作战。大家一起争分夺秒,必将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方翔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