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士平(右)一大早从宝山赶来,委托新民晚报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捐款三十万元本报记者张龙摄
本报讯(记者 季晟祯 钱俊毅)今天上午10时30分,本报读者接待室,黄士平脚步匆匆地走了进来。
擦了擦额头的汗水,黄士平气喘吁吁。记者帮他卸下背上黑色的旅行包,入手沉甸甸的,包里拿出的竟是一捆捆厚厚的人民币,“这里是30万元,我想通过你们新民晚报社捐给慈善基金会,为抗击疫情做份贡献!”
早晨7时多,黄士平就背着包,从宝山区顾村镇出发。换乘了两辆公交车,兜兜转转2个多小时,才来到了报社。老黄说,从1月27日开始,他就忙活开了。多次预约后,先从工商银行取出了所有存款20多万元,又在邮政储蓄银行取了2万多元,向87岁的老父亲借了2万元……直到昨天下午,终于把30万元凑齐了。
老黄今年59岁,这30万元是他多年的积蓄,他觉得捐30万元是这辈子做的最对的一件事。老黄还递上了一封手写的5000多字长信,“我是新民晚报的老读者了,除夕那天,我就边读报纸边写信,改了七八遍,誊写了七八遍,今天早上3点多才完稿!我想告诉大家,我们一定要同舟共济、众志成城。”
记者陪同老黄赶到市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王伟接受了捐款,递过证书,赞许说:“这笔捐款是这次抗击疫情中目前市民个人现金捐助中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