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1日 星期二
迎春(版画) 春到人间从此立 一袭梅香迎新岁 灯节与灯谜 少就是好 “豪密”:中共最早密码 书斋随感
第14版:夜光杯 2020-02-03

书斋随感

何纪华

我与文艺结下不解之缘是1947年在浙江大学和北京大学求学期间,当年夏季我一连考取了北大、浙大、复旦三所学校。当时血气方刚,青年得志,自是得意洋洋,受到母校绍兴中学师生普遍褒扬。我学的是西语专业:英语、法语和俄语,俄语是跟随一位俄罗斯老太德梦西学习的,同时对我国近现代文学也极感兴趣,学业之余就开始写作。处女作《狄更斯小说“双城记”感言》七千字分期刊发在杭州《天行日报》上,当时我20岁,引起浙大文学院师生的关注。我就此开始研习和学写评论、散文、随笔、新诗等。

摸索几年后,我把兴趣集中到文学戏剧上来。我发现人必须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潜能;自我发现对其一生事业的发展委实太重要了。然则,发现只不过提供了一个契机,要游向成功的彼岸,还须厕身于个人研究的艰苦努力之中,刻苦磨砺,甘于坐冷板凳。比如,结合课题,经年累月地研读书刊,摘写提要,搜集材料,精心爬梳,厚积薄发,缜密构思等,都是研究工作不可或缺的基本功。罗丹说过,艺术家欠缺的不是美的对象,而是能发现美的“眼睛”。这一警句不时鞭策我在书山文海中长途跋涉,个中的酸甜苦涩,得以皆谙其味。凡在世事纷繁,市廛喧嚣时,唯有一书在手,心绪逐渐趋于宁静;只要确定目标,一心寻求人生感悟的蕴涵,便会乐此不疲,矻矻乎埋头书斋,孜孜乎索求一部书的精微之处了。

古往今来有关戏剧的论著浩如烟海,要在研究中做出一番成绩,在我看来,除了上述的厚积薄发诸功,讲究一点读书、写作的方法也殊属必要。

对读书,我信守一条原则,涉及专业的好书细读精读,其他大部分书浏览或快读;有的书暂时不想或没时间读的,先看一下序言、后记和目录,今后要用时,再仔细研读。这条原则至少在我几十年的读书生活中是行之有效的。

快读是逼出来的。生活节奏快,要求我们读书也须高速度。何况书籍的品种、数量越来越多,读不胜读。跳读不失为一种方法。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信息量,先把书翻一翻,有个初步了解,而后加快阅读速度,进行所谓“跳读”。这样做,还在于许多书都有拖泥带水的“稀释笔墨”,跳读就是要跳过这类闲笔,尽快把握书的概貌和主旨。当然,快读之功绝非唾手可得,需要锻炼,培养。读中文书不妨先翻一下序或跋及目录章节等,大致了解一下书的基本内容;外文书则可先看看附在书后的索引,这样做就为跳读时的取舍提供了依据。

人是有很大潜能的,只是常常在缺乏信心的情况下,让自己的潜能流失了。就我来说,坚持写作是战胜动摇、恢复自信、挖掘潜能的好办法。我一般在早晨开始写作,精力旺盛时可一直写到下午2点光景。坚持写作,对自己也能起到一种磨心励志的作用。有人说写作靠灵感,等灵感来了动笔。这有一定道理。可我是经常硬逼自己坐下来,哪怕几个小时写的东西全报废,或是只留下几行字,也不泄气,依然坚持写下去。说来也怪,写着写着,思路豁然开朗,灵感也就来了。自然也有脑力不逮,文思凝滞之时。据说有位老作家常以骨牌“打通关”来克服思路上的障碍,待到文思贯通,立刻弃牌继续写作。我是脑子不管用时,就转换一下思维方式,去搞翻译。思维的转型常会出现奇趣,有时就在睡意蒙眬中忽然来了悟性,于是布局谋篇,想出了满意的写法。

学识如大海浩瀚无际,它的宝藏闪耀着纷繁的异彩。有位哲人指出,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他说:“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这固然殊非易事;而且光蛰伏在书斋里下功夫,也恐难使诸般学识浸融渗透。真知的求得还有极重要的一环——社会实践。但书斋生活有助于人获得丰厚的学识和谐逸优雅的写作情趣,这也是不容置疑的。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