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一部手机 战疫时期的老年人 石晓华 女导演的初心情怀
第15版:金色池塘 2020-02-14

石晓华 女导演的初心情怀

拍摄电影《泉水叮咚》时,石晓华与张瑞芳为小演员讲戏

上世纪80年代,石晓华在电影拍摄现场为演员说戏

石晓华与电影《泉水叮咚》小演员在一起

2013年石晓华(左一)在上海“新八地后代联谊会”迎新活动中合影

石晓华近影

满头银发的石晓华已79岁,但她依旧语速快、中气足,做起事来雷厉风行,一如当年当导演时的风格。退休后,她组建了上海“新四军、八路军、地下斗争工作者后代联谊会”。对此倾注了满腔热忱和心血的她比以前更忙了。问她,何以不辞辛苦开展这些活动,她说:为了追寻父辈们的初心、传承红色基因。

□张林凤

成为老人的艺术算不了什么,真正的艺术在于战胜衰老。--歌德

“马背摇篮”铸就坚韧

1941年在延安出生的石晓华,童年经历过“马背摇篮”,确切地说,是跟随过“马背摇篮”。当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延安,她就跟随延安保育院的“马背摇篮”队列,行进在父辈南征北战的途中。小小年纪的她,靠着两条腿长途跋涉,累得直哭,父亲对她说:“妹妹比你小,要让马驮着走,你是姐姐,不能怕苦,要坚持自己走下去。”这就是铸就她以后人生坚韧性格的第一课。

多年以后,当石晓华作为著名导演谢晋的副手,在电影《啊!摇篮》中负责导演孩子戏。那时,童年的生活历历在目,让她真实又成功地演绎了战争年代马背上的孩子的生活情状。拍摄完成后,谢晋跷着大拇指说:“石晓华完全可以独立导演孩子戏了。”这就有了此后她独立导演的电影《泉水叮咚》。

《泉水叮咚》上映后,广受好评,获了金鸡奖、百花奖等大奖。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德国柏林举办国际电影节,电影节主席到中国选片,听说了《泉水叮咚》这部电影后,又专程从北京赶到上海。观看完影片,他深受感动,当即决定选送国际电影节,《泉水叮咚》因此还获得了“金熊奖”提名奖。

石晓华回忆说,当时我国改革开放不久,我们对电影参加国际展演不熟悉,但主演张瑞芳老师提议要培养年轻人。这也是石晓华第一次出国。

终于读懂父亲“背影”

1996年,石晓华退休了,但她的导演事业还在继续。1997年,她执导的由奚美娟主演的电视剧《儿女情长》家喻户晓,荣获第1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长篇连续剧奖。接着她又陆续导演了电视剧《陶铸》、都市剧《情长路更长》以及电影《绿色柔情》等,都获得不错的收视率。凭借厚实的导演功底,石晓华应该可以在导演的路上走得更远,但十多年前,她全身心地投入组建“新八地后代联谊会”,这个转变源于她对父亲了解的加深。

石晓华的父亲石西民是《新华日报》创始人之一,上世纪20年代投身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石西民的工作成绩令人瞩目;一直以来,石晓华对父亲却是陌生的。在她的记忆中,自己看到最多的是父亲的背影。

石晓华童年时,父亲石西民是《新华日报》的夜班编辑。每天晚上,她睡觉了父亲去上班,她盯着父亲出门的背影一直搞不懂:为何父亲每晚都要出门?她与父亲几乎都没有一整天待在一起过。上世纪60年代初,石晓华考入上海电影专科学校,石西民调北京工作,她原本有间房可以居住,但父亲坚持将房子上交,让她住在简陋的学校集体宿舍里,当时的她十分不解,甚至还有些怨气。直到父亲去世后,她才在父亲留给战友、朋友的良好口碑中对父亲有所了解。

2012年9月,上海举行“纪念石西民同志百年诞辰座谈会”,她从与会者对父亲的深情缅怀中,读懂了父亲的“背影”,那就是投身革命的信仰和初心,这激发了她学习父亲俯仰之间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崇高品德。

年逾花甲的石晓华,决心追寻父辈的足迹,延续父辈的初心,宣传弘扬红色文化。多年来,她作为主要策划人,举办了多场上海“新八地后代联谊会”系列红色文化宣传活动。其间,石晓华与人合作编著的《石西民文集》《石西民纪念文集》两册大部头的书籍,既是对父亲的纪念,亦是对父辈初心的彰显。去年,石晓华又将珍藏多年的父亲遗物,捐赠给浙江浦江县的石西民故居纪念馆,这批遗物有很高的文史价值。

逐字逐句“啃”出故事

在石晓华的心中,每一个父辈的故事都是中国革命史中光彩的一页,作为后人,有责任和义务记录下来。这些年,石晓华一直鼓励“新八地”后人书写父辈的故事,她和同伴们编辑出版了三本很有意义的书:《上海,美丽的土地,我们的——纪念上海解放六十周年》《永恒的忆念——抗美援朝六十周年回忆录》和《民族的脊梁——父辈的抗战历程》。石晓华不会打字,用的是电脑写字板。那段时间,她戴上老花镜,坐在电脑前,逐字逐句地修改那些令人感动的故事,一坐就是一整天,废寝忘食地“啃”出了240余篇文章,收入三本书。

去年5月26日,在上海展览中心的大厅里,石晓华和众多“新八地后代联谊会”会员参加了“庆祝上海解放70周年故事报告会”,由老战士石龙海讲述的参加解放上海攻打月浦的故事扣人心弦;郑大里讲述父亲郑君里导演电影《乌鸦与麻雀》,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上海市民中的激励作用;时任解放军第三野战军81师政委的罗维道的女儿罗愤,解放上海时中共地下党员田云樵的儿子田海涛,以交叉讲述的形式,描绘了他们的父亲在解放苏州河北岸时,策反国民党51军的场景……

去年底,一部上海“新八地后代联谊会”会员讲述父辈历程的“红色故事会”视频在网上流传,这是由石晓华主导、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门录制的。十多位故事团成员到企业、学校、社区讲故事,这些故事受到了大家的欢迎。他们还被特邀到延安市中共党校、井冈山中共党校,为来自全国各地参加培训的党员干部讲述红色故事。石晓华本人亦受上海团市委、东方电视台和东方广播电台邀请,为年轻人讲述谢晋的故事。她说,谢晋是位要求很高很敬业的导演,在他身边工作,使自己的为人做事受到很大的启迪,在弘扬红色文化活动中,尽管遇到过很多困难,但她勇于直面,努力做得更好。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