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9日 星期一
共饮一江水 风雨且同舟
第8版:要闻 2020-02-19

共饮一江水 风雨且同舟

长三角多地联防联控携手对抗疫情

原金泽道口前移至芦墟道口进行防疫检查 本报记者 李铭珅 摄

葛隆村工作人员正在对围栏进行加固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地缘相近,人文相亲”,是长三角人最常用来描述彼此关系的词汇。多年的一体化发展,长三角区域的融合早已深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疫情肆虐的当下,这种融合化作共克时艰的联防联控,化作共渡难关的合力攻坚,化作患难与共的守望相助。严防死守的是疫情,阻隔不断的是感情。

消除查控盲区 开启绿色通道

道口合并通行证件互认

“平时35分钟车程,那天开了两个半小时。”1月27日,G50金泽高速道口和318国道西岑检查站启动对入沪人车的查控,家住青浦城区、在金泽镇上班的池先生,下班回家途经西岑检查站时,硬生生等了两个半小时。“这还算好,我一个同事从镇上回西岑,平时10分钟车程,那天开了3个小时。”

金泽镇位于上海青浦的西首,地处苏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处。疫情发生后,金泽镇关闭了境内各类无名道口,仅留G50金泽高速道口和318国道西岑检查站作为区域内入沪关口,开展疫情查控工作。

由于两处关口都在金泽境内,距离省界8到10公里不等,道口外金泽镇所辖19个村居,约3万居民被隔离在查控关口之外,成为查控盲区。同时,区域内居民每次出入道口都要接受检查,不仅给居民出行带来不便,也给道口的检查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我们发现这个问题后,第一时间和苏州市吴江区汾湖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联系,提出把两处道口合并,将疫情防控职能前移至省界318国道芦墟(汾湖)检查站的设想。他们非常支持,一口就答应了。”金泽镇党委副书记郭正梁说,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金泽和汾湖平日常有往来,一体化示范区揭牌后,两地联系更为密切,人员都非常熟悉,“在公安青浦分局的指导支持下,通过现场踏勘协调,两地一站式查控关口正式建立,实现了资源共享、运行联动,一体化运作,查控工作无缝衔接。”

从沟通协调到落实,前后只用了三天。2月1日中午12点半,西岑、金泽两个检查站疫情防控职能前移至沪青平公路芦墟(汾湖)检查站,统一对经318国道入沪车辆、人员进行查控。

道口的工作理顺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随着企业陆续复工,需要往返青、吴两地的务工人员怎么办?“去吴江上一天班,回来就要隔离14天,做一休十四,这肯定不行。”郭正梁说,连日来,已经有不少企业反映这个情况,“企业很着急,希望特殊时期,两地在人员流动可以开启‘绿色通道’、在人员互认等方面有些相应的举措。”

事实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长三角区域已经有了探索和实践。近日,嘉定区与江苏省昆山市率先签订《嘉昆两地联防联控备忘录》,嘉定、昆山两地道口相互认可双方所发的《工作通勤证》,以及嘉定安亭、昆山花桥居住小区的《临时通行证》。

紧随其后,金山区与浙江平湖、嘉善三地在互访的基础上,共同推出“两书一证”人员车辆互认通行机制,以解决疫情防控期间的跨省车辆限行以及人员隔离难题。16日下午,位于枫泾工业园区的上海金标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拿到了“001”号通行证。 本报记者 毛丽君

志愿采购蔬菜 支援抗疫物资

一道铁丝网隔离不隔爱

“我们村排查到一位重点区域返沪人员,他还有亲戚一同回来,就住在你们那儿,提醒你们一下,核实过情况没?”嘉定区外冈镇葛隆村与太仓市城厢镇新农村,位于上海与江苏接壤之处。地理相近,人缘相亲,两地村民有不少是亲戚,走动往来密切。在多年的结对共建中,双方党组织也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共赢模式,像这样的电话沟通,在疫情期间尤为频繁。

葛隆村党总支书记陈学锋告诉记者,葛隆村拥有外来人口3000多人,防疫形势复杂。目前,村里已经临时封闭七八条村级道路,只留下顺利街、沪宜公路交界处的一个出入口。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道门的不远处就是葛隆公安检查站,再往前走,“江苏界”“太仓市疫情防控检查点”的标识清晰可见。

“防控疫情,除了守好自家大门外,也需要两地联防联控。”陈学锋告诉记者,跨省的两村达成共识,将无名道口关闭,落实人员24小时值班,并且从疫情暴发之日起,葛隆村与新农村就始终信息共享、互通有无。

道路的临时封闭,在物理上减少了双方人口流动;两地交往间的温暖与感动,却始终流淌。

“我从出生开始就是这么走的,为什么现在不让了?”道口被封锁后,买菜的问题着实成了新农村村民生活日常中的困扰。原来,新农村距离太仓南郊农贸市场大约5公里,每次买菜需要骑车15分钟左右,反而是跨省的葛隆农贸市场距离更近,只需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因此,他们平日习惯于来葛隆买菜。葛隆村党员志愿者得知消息后,主动请缨,每天上午定时来到道口,集中为有需要的新农村村民采购蔬菜。

防疫物资方面,“隔壁邻居”同样慷慨解囊。1月30日,两地村干部相约来到交界处,实地研究隔离栏怎么设。新农村的何晓东书记随口问起:“你们葛隆村口罩备了多少?”“坦白说,口罩备得不多,防护服还没买到。”“哎呀,你不早说,我们这儿有一些!大家‘难兄难弟’,你们就先拿去救救急吧!”新农村党委当即赠送了葛隆村口罩100只、防护服6套。

葛隆村是开放式村落,区域内还有一座不设边界的公园,管控难度大。村干部商量着,是否也加几道物理隔离?但物资方面同样一时告急。听闻此事,新农村志愿者又站了出来。带上围栏,调配人手,二话不说就开始安装……葛隆村门口,绿色围栏蜿蜒百余米,每片宽约1.6米、长约2.2米,目前已经安装了约150片。这道铁丝网,既是疫情之下的严防死守,也默默见证着两地邻里情。 本报记者 杨洁

产研“分居”两地 优势“合二为一”

智能检测仪助力快速测温

连日来,位于松江区G60科创走廊的零碳科技开足了马力,他们推出了一款面向流动人群的发热疑似病例监测工具——新冠病毒人工智能快速检测仪“火眼金睛系统”。“目前,该系统得到了江苏省卫健委和上海市经信委的支持,已经在上海瑞金康复医院、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政府相关部门等场景落地应用。”“火眼金睛系统”开发团队负责人、上海首批千人计划专家陈硕告诉记者。

随着节后复工,大量外来人口返回城市,机场、车站、医院、商场和餐厅等公共场所会快速聚集人群。额温枪只能测一个人,门式设备也只能测一队人,效率和准确率都无法完全保证。“可行的办法是通过人工智能,快速诊断出发热人群并且迅速做出隔离判断。我们力求通过数字算法技术和红外设备,高效分辨流动人群中的疑似目标,助力早日消除疫情危害。”陈硕说。

据了解,这款系统可以用于流感高发时期的商场、医院、学校、交通枢纽的被动式人群检测和诊断。通过高效的目标识别监测算法,“火眼金睛系统”能实现高分辨率每秒多次人群分析和检测。它可以在单位区域内对多达100个目标的人群进行同时监测,并且通过精度达到0.1℃的红外线探测仪,分辨出每个个体的温度状况,然后根据预设定的体温卫生标准,将其中的发热人士个体分列出来,并标注上个人信息,以便于跟踪追查管理。“它还能够储存每个疑似目标的信息用于面部身份识别,能够精确定位每个疑似目标行进的位置和行走轨迹,精度80厘米,便于定位消毒。”陈硕告诉记者。

团队“分居”两地,人工智能团队在上海,产品制造团队在江苏。“这也是长三角合作的成果!”陈硕表示。其人工智能团队是在松江G60科创走廊孵化,是G60最早引进的项目之一,得到了松江、临港的大力支持。为应对这次疫情,G60科创走廊还提供了近300平方米的紧急指挥部。“江苏省扬州市在产品早期阶段开始支持我们,通过招商引资,我们将生产制造环节落地扬州。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需要硬件软件两手抓,所以我们将软件研发团队放在上海。如此,江苏完善的生态链与供应链,搭配上海顶尖的软件人才,才有了‘火眼金睛系统’的成功。” 本报记者 郜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