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4日 星期六
全国新增确诊病例397例 上海昨无新增病例 昨晚死亡1例 答疑 市卫健委:排除疑似有严格流程 复工 对重点企业等实施“白名单”制 复工 大企业复工情况良好中小企业复工率偏低 消毒水不是花露水避免过度消毒不聚会少开会短距通勤首选步行 人不能被自己打倒 逆风飞扬见精神
第2版:要闻 2020-02-22

人不能被自己打倒

四名重症患者上午出院开启新生活

“人不能被自己打倒!”今天上午,65岁的陈老先生迎着明媚的阳光,走出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A1应急大楼。包括他在内的16名康复患者今天出院,上海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率约68%。住了3周医院的他曾是一名重症患者,不曾想过自己还能康复,陈老先生神清气爽,“谢谢所有医生护士,是你们救了我,让我可以回家!”

陈老先生于1月27日入院。“刚开始是发热,有点轻微的咳嗽。后来,我一度高烧到39.8℃。”陈老先生说,他的老家在湖北襄阳,从老家回来以后出现了一系列的症状。住院期间,医生不断鼓励他,和他说“加油”。陈老先生表示,“我要衷心感谢他们的救命之恩。”看到他提着一大袋生活用品,公卫中心的医护人员帮他拿着送他上了车。随着车子启动,他向医护人员挥手告别。

出院患者施女士说,她和父亲都是确诊患者,她有心脏病,所以确诊后就被送往A3重症病房,经过抢救后转入A1病房。她说,一开始自己也吓一跳,“肺都白了”,情绪也不太稳定,医生劝她,一定要“屏住”,把精力花在康复上。现在她挺过来了,心里也非常感动。“这里的护士比我的女儿还小,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我要谢谢他们每一位!”现在,施女士的父亲还在治疗中,她希望父亲也能加油挺过来。

国家、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胡必杰告诉记者,4个重症病人能出院,对医疗组和其他病人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鼓舞。74岁的江老先生2月2日入院,高流量吸氧,是这4个重症病人中年纪最大的。65岁的陈老先生1月27日入院,还上了无创呼吸机。陈老先生的免疫功能较差,曾经连续一周上了医疗组的“白板”,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患者,他能康复确实很不容易。“他从住院到出院,经历了3个多星期,属于时间比较长的。部分身体较弱、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本身排毒时间也会比较长。”胡必杰说。

重症患者中还有两名女性,分别是52岁的施女士和47岁的朱女士。施女士1月28日入院,当初她免疫功能相当低下。经过专家组的精心治疗和密切观察,才一天天地好转起来。

“这4名重症患者中,有两位双肺感染且范围较大,短时间内肺部进展很快。”胡必杰说,对于这样的病人,医疗组是高度警惕的,每天都要视频会诊讨论病情。“我们在这里这么多天,陪伴患者们来了又走,看到他们痊愈,真是非常开心的事啊。”

每个患者出院前,都要经过专家组的反复评估。除了体温连续三天正常、核酸检测两次阴性、呼吸道症状明显改善等,还要严格比对CT影像,确保肺部情况明显好转。现在,上海的出院病人除了严格遵照国家标准外,还需要检测粪便中的病毒核酸。目前出院病人粪便中的病毒核酸均为阴性。胡必杰说,在出院病人的把关上,上海还是比较严格的。关于检测患者大便中的核酸,是他最初就提出的,得到了专家组的一致认同。

和最初的“摸索”治疗相比,专家组对治疗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更有经验了。目前的治疗关键仍是防止轻症转重症及重症转危重症,这也是救治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压力。但在这个春意融融的季节里,对胡必杰和其他专家来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也时常传来一些“小确幸”,比方说,有一个危重症的插管患者,已经转到了轻症病房;还有一个上了呼吸机的患者,已经能下床走动了。“我们希望患者们越来越好,早点出院,拥抱新生活吧!”胡必杰说。

本报记者 左妍 见习记者 张泽茜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