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3日 星期二
复工单位如发现确诊病人怎么处理 肥胖者得了新冠肺炎是否更危险 上海政务服务大厅明起全面启用“随申码” 购物付款,请保持“北欧风” 互联网就诊模式疫情中悄然开启
第3版:要闻 2020-02-23
上海38家医院亮相“主战场”实行“全预约”

互联网就诊模式疫情中悄然开启

网上问诊迅速扩围本报记者徐程摄

“小朋友过敏性鼻炎发作,家里有芙必叮,可以吃吗?”正值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阶段,带孩子去医院看病怕有风险,市民崔女士20日打开了上海市儿童医院的线上问诊平台,很快收到了呼吸科医生回复,“可以吃,但建议不要超过两周。”

记者从上海市卫健委、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了解到,上海38家市级医院已全部开通互联网线上问诊,减少不必要的医院往返、逗留与交叉感染,同时开通的还有门诊全预约服务。互联网已成为疫情防控的“第二战场”。

发热别急忙去医院

本月,国家卫健委多次发文,鼓励开展互联网诊疗进行疫情防控,要求针对发热患者开展互联网诊疗咨询。之前,上海市卫健委、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已率先行动:全市首批8家市级医院加班加点进行技术升级改造,1月底即推出了互联网线上咨询问诊服务;如今,全市所有医院均已加入互联网咨询问诊队伍,只要一部手机,在家就能轻松“跑遍”医院。

这批医院中,既有综合性大医院,也有治疗新冠肺炎的定点医院;既有专科医院,也有中医医院。

徐汇区中心医院1月31日启动微信小程序“新冠工作室”,免费向公众开放新冠肺炎咨询、疫情防护科普和在线义诊服务。突然发热、咳嗽了,要不要去医院?这是很多市民纠结的问题。如何缓解公众恐慌,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医院逗留和交叉感染?中山医院徐汇医院院长周俭表示,下载“徐汇云医院”APP,就可预约线上门诊,还可与在岗医生“面对面”视频看病。“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年病人开始在网上咨询了。”周俭说。

日常诊疗问题更多

疫情隔离了人与人的空间距离,互联网医疗却打破了这个距离。华山医院门诊服务号开通“新冠病毒咨询”服务后,125名党员报名参与,涵盖47个科室,在休息时间为网友提供在线解答。由于疫情趋于平稳,近期咨询的“新冠”问题有所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常规诊疗问题。比如,“门诊取消的话如何到医院配药?”“皮肤科门诊开吗?我得了皮疹咋办?”“我爸爸的CT报告没取,等疫情结束后还能取吗?”有了医生专业的分析,也让许多网友心定。截至2月20日,华山的医生们已回答问题5500多个。

目前,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冠肺炎在线咨询平台页面总访问量达11万人次,医院结合患者临床普遍需求,增加了眼科、泌尿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肿瘤中心、神经内科、医学心理科、脊柱外科等科室的在线咨询模块,由各科室组建的医生团队在每周一至周五8:00-20:00期间提供在线问答,新增了112名医生参与。此外,医院还特别设置了“新冠科普”栏目,邀请权威专家录制30-60秒的“抖音风”科普小视频,为患者普及抗疫知识。

在上海市肺科医院,除了新冠肺炎的咨询,医院所有的临床科室均开放线上咨询服务。相关负责人表示,肿瘤患者的保障不曾暂停,化疗、放疗和靶向免疫治疗均在正常开展。线上咨询最新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相关咨询占据25.4%。肺部肿瘤咨询则超过50%。

疫情期间,公众的精神压力也受到关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开设在线问诊服务,共接受在线咨询4000余人。此外,市民登录“上海健康云”APP也可以获得免费的心理咨询师专业服务。上海市卫健委党组书记黄红说,上海创新服务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应对疫情防控,几大线上平台的启用,将有助于形成合力,合理分流患者,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预约就诊是大趋势

受疫情影响,春节后各大医院门诊量持续处于低位。曾经“破万”的日均门诊量,已跌至2000-3000人次。人挤人的场面也不再出现。市卫健委新闻发言人郑锦表示,各大医疗机构实行全预约及实名制就诊,分时段预约、分时就诊,减少人群聚集和交叉感染。

什么是全预约?就是说,所有的门诊都要先预约再挂号。哪怕是人到了现场,第一步也是走预约程序。新华医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医院的线上咨询已有了近10万的访问量,门诊全面开放的那几天,由志愿者在院门口手把手教老年人预约门诊。除了市级医疗机构外,社区的预防接种门诊也采取了分段预约方式。

疫情考验就诊模式

疫情期间,信息爆炸,随之带来恐慌情绪的蔓延,科普和辟谣成为大众的刚需。专家认为,全市38家医院迅速亮相网络战场,加速了用户对在线问诊使用习惯的养成,对控制疫情、合理分流患者起到关键作用。

实际上,不仅上海,国内多个省市的经验中都可以发现,疫情中互联网医疗价值凸显。实体医院运用简洁的微信小程序、服务号功能,实现医疗资源从线下向线上迅速转移,也使得医疗机构间、机构与政府间的协作更高效。

据透露,去年,本市市级医院之间率先实现部分医学检验项目、医学影像检查项目和影像资料的互联互通互认。今年,在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将全面实现公立医疗机构间医学检验结果、医学影像检查结果和影像资料的互联互通互认。

将来,成熟的互联网医院可实现网上就诊、开处方、就近药房配药或配送等一系列流程,基本解决一大部分慢性病患者的就医需求。经过此次疫情的考验,在政府推动、业务迫切需要的情况下,实体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的意识正在转变,互联网阵地将成为下一个“主战场”。

本报记者 左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