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在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特别网聚活动之前,本报记者电话采访了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
记者:您疫情期间都在上海吗?
何建明:疫情期间都在,我到上海是因为有一个采访,最初并没有一个有关“抗疫”的写作计划,但是我想到自己2003年北京非典时期,一直在非典的战“疫”现场,用两个月的时间写就了长篇纪实文学《北京保卫战》,非典十年祭时,我又写过一篇反思的相关文章,提出过相关提醒,没想到这使我在今年疫情蔓延的那一刻忽然成了“网红”。
记者:您这次在上海的抗疫期间的写作有什么特殊重点吗?
何建明:2月8日我完成了一部作品《上海表情》,差不多20万字,讲的就是疫情期间在上海看到感受到的各种情况,以我个人的经历为主,上街买东西,从酒店的窗户凝视黄浦江,上海处理疫情的情况……现在正在写的是一个更大视野的作品,在这里,“我”后退了,让位给这个伟大的城市,让位给波澜壮阔的故事——从第一个病号如何来到上海,上海如何决策布局,到现在如何处理海外病例输入的疫情,展现整个抗疫的大局面。相对于上海表情,这就是“上海筋骨”。
从上海的决策层面开始,一是如何指挥组织;二是行业一线,即医务战线,卫健委整个布局追踪每一个病人,医务工作者分为城市内部和支援武汉前方;还有几个城市关卡如虹桥枢纽和浦东机场,以及水上、公路、海外轮船;最重要的在于城市的功能层面,整个城市如何在疫情时期正常运行,2400万人的吃喝拉撒,在我们大家都觉得平静的表面下是无数人的工作与辛苦,还有市民如何自觉配合,这是一场人民战争。这部作品十几万字肯定有。
记者:您每天的写作量大概有多少?
何建明:从年初一至今,一天都没有停笔,最多的一天写一万字。写作几十年来,这是我从来没有过的最认真与投入的一次,因为身在其中,亲身感受,采访回来就集中精力写作,“见到太阳真好/笼罩在头顶的恐惧/今天开始消亡……”这首诗就是我的真实写照,我住在黄浦江畔,天天看到以往来来往往不断运送物资到全国各地到世界各地的大小船只不见了,陆家嘴也人影全无,所以我必须写出来。对做得好、又为人民创造幸福、安宁和美丽的城市,理当礼赞。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