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守住“闭环”重要一环,社区在行动
第4/5版:要闻 2020-03-15
申城200多个街道、5000多个居村委,一同加入抗疫防输入闭环式管理

守住“闭环”重要一环,社区在行动

境外返沪人员在青浦徐泾某小区门口登记

◆在各方充分宣传及告知下,大部分境外返沪人员对近期疫情防控措施表示理解也非常配合。徐泾某小区,返沪境外人士对工作人员竖起了大拇指

◆长宁区新泾镇防疫工作者日夜守候做好防控工作。这天深夜,有母子三人抵达绿八居民区一小区门口,工作人员为他们解说注意事项

防输入,上海严阵以待。

从3月6日起,上海市16个区驻点人员进驻浦东、虹桥两大机场,24小时不间断值守。同时,全市200多个街道,5000多个居村委,一同加入抗疫防输入。

从机场到小区,从落地到隔离,全程闭环式管理——守一道关,护一座城——再一次考验了上海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准,那些战斗在抗疫一线的社区工作者再一次用专业和赤诚,向世界展现了上海的城市品格。

青浦徐泾镇

一张任务单“激活”三支“应急小分队”

“我们要求必须确保比大巴提前到小区门口。”从3月6日接到第一张“任务单”开始,青浦区徐泾镇的三支“应急小分队”就被“激活”了。

为了做好境外返徐人员从机场到社区的无缝对接,徐泾镇成立了由镇武装部、社发办、应急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格化中心、社保大队组成的“工作专班”,并建立包括联动团队、医务团队、居村团队在内的三支“应急分队”,24小时值班。一旦接到两大机场的“任务派单”,“应急分队”值班人员迅速集结,确保在入境人员抵达小区之前,赶到其所在的小区门口待命。

“联动团队18名队员,6人一班,两班三轮转,每班12个小时。6个人分三组,两人一组循环接单。另外我们还有8位志愿者,主要负责提供外语翻译服务。在接到入境人员信息后,我们会马上联系医务团队和居村团队值班人员,视情况安排志愿者,穿好防护服,专车接上医护人员,赶往相应小区。”徐泾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杨新治告诉记者,平时联动团队就在镇武装部备勤,从这里出发,正常情况下,15分钟内就可以赶到各小区,“如果入境人员是从虹桥机场回来,时间相对比较紧张,但我们一定会在他们到小区前赶到。”

入境人员从机场专用接送大巴下来后,医护人员会首先为其测量体温,并告知隔离须知和注意事项,在做好扫码登记信息采集后,在团队成员的护送下返回各自家中。

“只有把他们送到家里,看着门关上了,我们的任务才算完成。居家隔离的流程和之前外地返沪人员一样,医护人员每天负责联系他们监控体温情况,社区志愿者及时为他们提供日常所需的服务。”近10天来,三支“应急分队”按照规范的流程运转,“平稳”是杨新治最大的感受,“很多国际航班都是半夜到的,应急分队的队员们都会及时响应,经过前期机场的解释,大部分境外返沪人员都非常配合也表示理解。”

截至今晨8时,徐泾镇共接收、安置两大机场重点国家或地区入境人员131名,涉及12家居村委,这些人已全部进行居家或集中隔离。“我的工作群里不停有单子发过来,值班人员看到后,都会第一时间回复,不怕重复,就怕遗漏。”对于这项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的任务,杨新治说,一切按流程规范操作,“没问题”。

本报记者 毛丽君

长宁新泾镇

输入性防控不放松人性化管理暖人心

3月8日上午,增田先生从日本返沪,回到位于长宁区新泾镇天山星城的家,此时小区门口的社区工作者已经为他准备好居家隔离流程的日文说明书。填写完信息后,社区工作者还请他扫二维码后进入小区“居家隔离微信群”,方便提供专项服务。他说:如果没有中国政府这样严格的举措,疫情肯定是控制不住的,从疫情开始,我就看到上海政府的各项措施,早日战胜疫情,我很有信心。

类似增田先生的情况,天山星城不在少数。小区外籍居民占到总户数的15%。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刘华带领全体社区工作者,连续一周日夜守候在小区,等候回家的外籍居民。最让刘华担心的,还是尚未回家的他们,社区工作者多方联系物业、中介、楼组长、邻居等了解不在沪的外籍人员动态。

新泾镇通过每日工作提示规范有关途经重点国家返沪人员防疫管理工作流程,普遍落实了宣传多语种“随申码”、发放多语种《防疫友情提示卡》、装备多语种健康观察“语音15问”、进小区多语种提示、求助在线口译志愿者等举措。

3月10日晚10时,绿八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刘观锡,在小区门口等候即将从机场抵达的外籍母子三人。他事先已求助儿子帮着翻译了英语对话。当他顺利将他们送达家门口后,递上了事先准备的两个套成双层的黄色防疫专用垃圾袋,袋上写有“每天17:15前,请将垃圾放置其中”。他连口语带比划,把居家隔离事项交代清楚,互加微信后才离开。

回到家,他不放心,又喊来儿子帮忙,在微信里设置了翻译语种,立刻开启了与这位外籍居民的聊天模式。第二天17时15分,负责垃圾收取的物业人员发现门口果然放着垃圾袋。刘观锡笑了,通过微信翻译和翻译APP,成功做到了沟通无障碍。 本报记者 屠瑜

杨浦江浦路街道

老外不戴口罩现身小区俄语翻译志愿者急出动

3月13日一大早,两位居民心急火燎地跑进杨浦区江浦路街道又一村居委会,找到党总支书记袁斌晖报信说:“书记,我们刚看到小区里有个没见过的老外在花园那边,而且没戴口罩!不知道什么情况?”一听说小区里有没戴口罩的陌生外国人出现,袁斌晖的神经立刻紧张起来,一边去物业调取视频监控记录,一边通过种种线索找到了这名外籍人士的住址。然而,找上门去之后,居委干部和外籍人士说的都是“散装英语”,难以交流,怎么办?幸好,江浦路街道志愿服务中心马上出动,在多个志愿者群里发布招募俄语翻译志愿者信息,仅仅一小时后,就有复旦大学俄语系的两名学生举手报名,通过远程翻译,帮助居委干部摸清情况,又成功说服外籍人士承诺今后会戴口罩出门。一场虚惊解除,居民们都放了心。

其实,为了开展防输入的社区管理,又一村居委已经在居民中招募了英语翻译志愿者,可是,居委干部敲开门才知道,这位外籍人士基本不会说中文,英文也不太会讲。向隔壁邻居打听了一圈才知道,原来这位男士来自乌克兰,名叫杰尼斯,母语是俄语。

为难之中,袁斌晖想到江浦路街道志愿服务中心正通过街道官微寻找多语种翻译志愿者,不如求助一下试试看。社区的需求就是“哨声”,志愿服务中心接到求助后,马上在专门为此次社区防控成立的几个翻译志愿者微信群、社区大学生志愿者微信群等多个渠道中发出招募信息。仅仅一个多小时之后,复旦大学俄语系学生张子彤、魏昕玥就报了名。

翻译有了,怎样上门做工作才能达到最好效果呢?考虑到防控需要和外籍人士的特殊性,志愿服务中心、又一村居委干部和志愿者反复推敲,演练了整个上门流程,假想了可能会发生的多种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方案,最终决定由居委干部上门,请杰尼斯通过视频与翻译志愿者沟通。

时隔几个小时,居委干部又来敲门了,打开门时,杰尼斯还一脸迷惑,不明就里。工作人员用简单的英文告诉他,会用手机视频连线两位精通俄语的大学生,借助实时翻译和他交流。杰尼斯接过手机,说母语让他放松了很多,与志愿者聊天一般地介绍着自己的情况,详细到来沪日期、之前的行程等。原来,他在3月2日就已经到达上海,上午出门倒垃圾忘了戴口罩。听到志愿者的及时翻译,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接着,居委干部又请志愿者用俄语告诉杰尼斯,虽然他不需要居家隔离,可以正常工作,仍建议减少外出活动,不去人员密集场所,每天测体温、戴口罩,做好自我健康管理。杰尼斯通过志愿者向居委干部们和大家道歉说,自己出门时的确是放松了警惕,没有戴口罩,给邻居们造成了紧张,之后出门一定会牢记戴口罩,“保护大家,也是保护我自己”。

据悉,类似案例在杨浦的基层社区并非个例。为了进一步细化社区防控管理,延吉新村街道等多个街道都广泛发动社区资源,特别是联络辖区内高校和党建联建高校等单位,发动掌握英语、日语、韩语等国语言的大学生加入志愿者队伍,江浦路街道等还编制了细到每小时一班的值班表。在区里的资源支持下,各街道还印制了包括英语、意大利语、日语、韩语、波斯语和俄语等6个语种的告知书,基本覆盖重点国家涉及的语种,确保社区防控没有空白点。本报记者 孙云

浦东新区上钢十村

90后韩语“翻译官”应召上线紧急加盟疫情防控“小分队”

当前,境外输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峻,社区正经受着新一轮的“大考”,语言不通成为社区工作人员面对外籍人士排查时的一大障碍,好在有越来越多热心的“翻译官”们前来增援。

团工委找来志愿者

近日,浦东新区上钢十村居民区迎来一位韩国籍的返沪人员。上钢街道相关负责人得知后,主动协助居民区招募韩语志愿者。经多方协调,街道团工委找来了一位90后“翻译官”刘智宁,她是在韩国庆熙大学韩国语系留学的一名大三学生。

看到社区紧缺韩语志愿者时,刘智宁主动报名,她说:“现在包括韩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疫情形势严峻,我作为一名在韩国留学的中国人,更要尽力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守好‘家门’。”

开启紧急十六小时

当天上午9时许,上钢十村居民区社工刘晓东通过微信获悉,小区内的一名韩国籍返沪人员将于当天中午12时左右,到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得知这一情况后,全体工作人员迅速行动。居民区负责人带领陈洁、刘晓东等社工分头核实情况。刘晓东及时与韩国籍返沪人员的女友联系,摸清其抵沪后交通工具及到达小区时间等。陈洁事先准备好了中韩双语版来沪外籍人士防疫健康提示和友情提示卡。韩语志愿者刘智宁则在线上开启“双语防疫”模式,为居委干部实时翻译,及时准确传递防疫知识,提醒外籍人员做好自身防控工作的同时,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不外出,戴好口罩,以防疫情传播。

由于飞机落地后,要等机场人员登机检测后方可下飞机,考虑到韩籍返沪人员已在飞机上等待了6个多小时,到达小区的时间要到深夜;居委会工作人员通过韩语志愿者协助线上沟通,提前为其准备好了矿泉水、蛋糕等食物,全力做好服务保障。

深夜时分,外面突然下起了细密的小雨,居民们已进入梦乡。但疾控人员、民警和居委干部们还在紧张工作中。为了尽快让疾控人员找到具体位置,物业经理杨毅在小区门口等候疾控人员,并及时引路。工作人员上门后,对韩籍返沪人员做了全面体温检测,确认体温正常后,签署居家观察承诺书,并详细告知隔离注意事项。多方合力,将各项措施一一落实到位时,已是凌晨1时多。

“保姆式”服务暖人心

为了保障韩籍返沪人员居家隔离期间生活不受到影响,“翻译官”刘智宁还第一时间将其基本生活需求告诉社区工作人员。社工刘晓东收到信息后,及时上门提供“保姆式”服务,为其买菜、扔垃圾、取快递等。社区的一系列举措,让外籍居民安心又暖心,表示理解支持社区的防控工作,会积极配合居家隔离。本报记者 宋宁华

黄浦淮海中路街道

15人安全回“娘家”

一辆车,15个人,4种国籍,都是从CA936航班上下来的,送往黄浦区8个街道,安全交给社区“娘家人”,耗时5小时。从3月6日驻守浦东机场“防输入”至今,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青年社工黄培华经历了一次“最长耗时”安全护送。

3月13日,黄培华在浦东机场待命。一下子,停机坪上,那么多车,那么多人,听说280多名乘客中有人发热,要说黄培华一点不担心,那肯定不是真的。不过,是任务,就要不折不扣地完成。15位乘客,11位中国人,2位英国人,1位德国人,1位瑞典人,下了飞机,目的地都是黄浦区。这15位均无发热症状,不过,送起来也真不容易,他们分散在8个街道11个小区,等于整个黄浦区兜一圈。

大家上了车,分开就坐,还好,每个人都戴了口罩。接下来,先送哪里,是个问题。有几个人怕车上呆久了不安全,向小黄提出先送要求。“大家不要急,都能安全到家!”小黄安抚众人情绪,“哪个街道的人多,我们就先去哪里,这样车上空间就大了,更安全,对吧?”

众人纷纷说好,开路!一路畅行最先到了半淞园路街道,早有社工车下等候,完成交接。接下来,7个街道一个个跑下来,保障车上每位“黄浦人”都安全交给“娘家人”,每个交接手续都事无巨细地办妥,5个小时过去了,任务终于完成了。累,是肯定的,竟然还有点兴奋。想想这一路,操作很规范,没什么不安全。防护,其实也是受过训练的。小黄在机场防控上岗前一天,从民政局到卫健委,专门培训了所有准备值勤的社工。其实,在机场的工作,就是从穿防护服,佩戴口罩、护目装备开始的。

这些天,小黄也遇到过不愿去集中隔离点在车上发脾气的,不会说英语的外国人……但无论情况多复杂,他要做的,都是不折不扣完成任务。小黄是预备党员,鲍运捷党龄十年,他俩都来自淮海中路街道,都在机场防输入,累了,“老党员”就给小黄鼓劲——多少年后,想起我们也曾坚守一线,守牢上海大门,很自豪,对吧!

首席记者 姚丽萍

静安区芷江西街道

从意大利转机回国下车之后她惊呆了

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在上海和法国之间往返的李女士像往常一样出国,让她没想到的是,当她按计划返回上海途经意大利时,意大利的疫情防控形势已经很严峻。作为一名途经重点地区回来的旅客,她也切身体验了一番机场、社区联动的闭环式管理。

隆重“接待”

3月7日下午3时30分,李女士乘坐机场专车,抵达其在静安区芷江西街道北方佳苑小区住宅的门口,由于下飞机时就接到了电话,关照相关事宜,李女士忐忑的心放下不少,可一下车,还是被眼前这一幕镇住了:街道党工委书记带头,居民区书记、居委会工作人员、社区医院医生、民警整整齐齐十几号人,已候在小区门口。“哇,这也太隆重了吧。”李女士惊呼。

贴心“管家”

虽然隔着口罩,李女士还是感受到了大家暖暖的关怀,有量体温的,有让签居家隔离承诺书的,有帮忙拉行李箱的,有递上特地准备的防护包的……

人群中,居委会书记告诉李女士,随后的14天她只能在家,不能出门,由社区医院医生每日上门测量体温,如果点外卖,居委会会帮送到家门口,这些天产生的生活垃圾不用分类,会有专人定点过来回收,如果有什么困难,尽管告诉居委会。

安装“门磁”

随即,征求过本人同意,在李女士家门口安装上了一个“门磁”。这是一个远程隔离检测器,只要居家隔离人员从门口进出,传感器就能立即捕捉到信息,传送到居委干部的手机上,居委干部通过手机可看到隔离人员的开门时间及动态,以便为其提供及时的帮助。

这几天,在三兴居民区,像李女士这样从国外回来的并不在少数,有次夜里的航班,从日本东京回国的陈大伯一家老少四口,刚下车就看到了寒风中站着等候的居民区书记和居委干部,得知她们苦守到深夜,没有一丝怨言,只为把他们“安全”送到家,陈大伯很是感动,他的小孙女一句奶声奶气的“谢谢”,更是驱散了所有人的疲倦。

“无接触”式隔离,阻隔不了关怀,有着战胜疫情的共同愿景,此时的严密防控,让这些国外回来的被隔离者感到温暖慰藉。“回到上海,我就放心了,谢谢你们的帮助。”李女士的回答也是最好的肯定。

本报记者 江跃中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