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8日 星期三
上海明起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调整为二级响应 白衣战士回家平安顺利凯旋 相信上海,拥抱春天 回家了,明年再来武汉看樱花
第2版:要闻 2020-03-23
又一批上海援鄂医疗队队员回沪。与拼过命的城市说再见,他们有千般不舍——

回家了,明年再来武汉看樱花

上海援鄂医疗队队员抵沪后,在车上向欢迎群众挥手致意本报记者徐程摄

昨天,又一批上海援鄂医疗队队员从武汉回沪,167人的队伍主要由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带队的上海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其他批的部分队员和上海媒体记者组成。飞机落地时,陈尔真说:“我们有一个请求,等我们隔离两周后,请一定要让我们再次到上海阻击外来病例输入抗疫战的一线,继续战斗,直到这场抗疫战的全面胜利。”

武汉群众自发送行

出发的时候,驻地酒店的工作人员、志愿者夹道欢送。有些武汉居民不能下楼,开窗朝楼下鼓掌,大声说:“武汉感谢你们!”很多人还偷偷抹起了眼泪。一路上,执勤交警对每一辆车敬礼致敬,外卖小哥也挥手致意,还有许多司机摇下车窗、打开车门挥手或者鸣笛致意。

见到此情此景,许多队员都哭了。“这些武汉市民我们都不认识,但能感受到他们是发自内心谢谢我们,一听到再见两个字,就真的忍不住,希望明年这个时候可以到武汉再来看一看樱花。”

“有人说我们医务工作者是白袍战士,我想说,是的,此去武汉,我们都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必胜信心,我们一起去,一起回来!”这是1个多月前陈尔真的出征誓言,如今,他们做到了!他们从飘雪的冬季驻守,终于迎来了武汉樱花盛开的春天。

上海第三批援鄂医疗队于1月28日大年初四火速集结飞赴武汉,次日到达武汉市第三医院工作。队员们是来自上海40家医院的优秀医护团队成员。这支医疗队刚到武汉时正值寒冬,一开始物资紧缺,尤其是重症病人急需的氧气缺乏,医疗队不断攻坚克难,和武汉同道并肩作战,终于快速走上正轨。截至3月19日,医疗队累计收治患者332人,其中累计收治(危)重患者237人;累计治愈出院278人,其中治愈(危)重患者154人。

出色完成援鄂任务

这支医疗队是最早进行心理治疗的,他们从第一天就开设了心理治疗室,成立了心理干预小组;他们率先提出“尽早康复”的理念,将康复治疗前移;他们还提出建设炎症因子风暴预警体系,积极评估,提前识别,早期干预,并进行了血浆疗法的探索。

与此同时,他们不断在救治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在出征满月那天成功申请了两项发明专利:“气溶胶传播范围与轨迹的可视化系统”和“可局部照明并有效避免飞沫传播的咽拭子”。专利申请负责人、瑞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李庆云表示:“前者对今后研究气溶胶的传播轨迹、传播范围及滞空时间提供形象的、可测量的依据,同时也可对未来呼吸治疗设备的人机界面设计、评估及优化奠定基础;而后者则是一种有效避免飞沫传播且可局部照明的咽拭子。这是一种全新的疾病,我们参与救治必须勤于思考,不仅要使用工具,更要创造工具。”

一同光荣完成使命归来的还有瑞金医院的病理和病因诊断研究工作“特种侦察兵”。由病理科主任王朝夫教授带队,这支由“医生背后的医生”所组成的特殊专家团队,于2月17日抵达武汉后,通宵达旦深入身体内部“破案”,至今完成21例尸体解剖,并进行了大量的新冠肺炎病例病因分析,为相关临床诊疗规范的确认和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

难忘武汉奋斗岁月

此次归来的华山医院重症医学科赵峰副主任医师说,返航的航班上,大家一起高唱《我和我的祖国》,让他感慨良多。去年3月,也是在一个春天,他曾经和全国40多位医生一起在意大利锡耶纳进修交流3个月,和当地的医务人员结下深厚的情谊,还曾和来自湖北武汉等地的队友在锡耶纳的贝壳广场上高唱过《我和我的祖国》。此次意大利疫情加重后,得知当地防护用品紧缺,他们一同进修的医生为当地捐赠了防护物资和用品,希望能尽一份力。

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屠国伟、肝外监护病房护士张晓云也踏上了回家路。援鄂这段日子里,有太多难忘的事,最令张晓云感觉幸福快乐的瞬间,莫过于得知很多重症患者在他们医疗队员的救治下转为轻症,并顺利康复出院。“我们的每一点付出,病人都记在心里。”记得有一名住在病区的陈姓患者,为了感谢张晓云一个月来的悉心照顾,怕她上下班路途太远,想把自家的自行车借给她作为代步工具,还约定等自己康复出院后找时间来看她,表达感激之情。张晓云在回沪的前几天宣誓入党:“今后,我将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事业奋斗终身!”

仁济医院南院外科监护室护师赵晓玲说,这一个多月是难忘的回忆,有苦有甜,有一起在临床一线奋战的友谊,有来自全国和武汉民众的关心和支持,心里满满的。“回家的这一刻,我想告诉两个宝宝,妈妈打败病毒要回家了;我想告诉老公,我想念你的拥抱了;我想告诉妈妈,我想吃你烧的红烧肉了;我想告诉同事们,我终于要回归大集体了。”

仁济医院跪地救人的余跃天医生回来了,市一医院“中国最美女医师”王瑞兰也回来了。与拼过命的城市说再见,他们有千般不舍,武汉人民也同样舍不得他们。甘书爽是武汉第一医院的救护车司机,曾多次上门为上海第三批援鄂医疗队的队员理发。得知队员们要离开,他一边流泪一边话别:“感谢你们对武汉的帮助,希望你们一生平安!”

本报记者 左妍 郜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