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央媒齐聚焦“直播”长三角 长三角  一幅壮丽画卷正在展开
第3版:要闻 2020-06-05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步入建设加速期

长三角 一幅壮丽画卷正在展开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大数据治理平台

南京栖霞区龙潭港拥有长江规模最大的集装箱港区

本报记者 李一能 文/图

今天,2020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浙江湖州召开,这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第二次主要领导座谈会。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通过审议一年来,三省一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步入建设加速期。在这一年间,长三角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一体化又带来了何种机遇?日前,记者跟随“长三角一体化”集中采访团开展为期一周的采访,从不同角度,见证了长三角的融合、突破、创新与互补。

关键词 生态底色

第一个关键词,是生态。如果说长三角一体化是一幅壮丽画卷,那么生态环境就是这幅画卷的底色。在采访中,长三角各地政府不约而同地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了首位。

在上海、浙江、江苏三地交界处,有一条河道名叫太浦河,流经江、浙、沪3省市15个乡镇。不同地区不同定位,让太浦河治理成了难题。自2016年以来,河道污染问题全面爆发,太浦河变成五颜六色的“彩虹河”,情况已经严重到光靠一家难以整治的地步。两省一市的相关部门再也等不下去了,坐下来协商共治成为了唯一的出路。

经过商议,三方决定在2018年初联手建立“联合河长制”,推动太浦河界河共治,淘汰大量污染企业,向污染源开战。去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后,三地协同治水进一步升级。2019年10月,三方联合青嘉吴三地区(县)、镇(街)、村(社区)三级河长,共同制定责任清单,不以省界为单位,而以河段为单位重新划定了“包干区”,开展定期联合巡河、交叉巡河。

河长们建立了专门的联合河长群,三地河长在交叉巡河时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拍照上传并留言,互通有无,不少问题一下就解决了。经过两年多联合河长的协同合作,河道的日常保洁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省界越来越模糊,水葫芦越来越少。2019年,太浦河主要河道的水葫芦繁殖面积,仅占水面面积不到10%,是最近几年来控制最好的。

关键词 区域融合

第二个关键词,是融合。便利的交通是实现区域一体化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而以往省际交通往往由高速公路与国道承担,其他跨区域道路多有不畅,甚至还有不少“断头路”。首先在物理空间打通瓶颈,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当务之急。

2018年6月,长三角三省一市交通部门共同签署了《长三角地区打通省际断头路框架协议》,首批梳理出的17条省界断头路中,涉及沪苏省界的有6条。青浦区东航路新改建工程是其中之一。

这条连接青浦与吴江的二级公路,东起沪青平公路,西至江苏省界,对接吴江区康力大道,全长约2.27km。该路通车后,不仅能加强上海市与江苏省的联系,打破自然地理分隔,加强互联互通,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而且能分散G50沪渝高速公路、沪青平公路的交通运输压力,提升示范区对外交通辐射的能力。

除了陆路通道的打通,水路航运通道的融合也正在加速进行。南京栖霞区龙潭港,拥有长江规模最大的集装箱港区,是长江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专用集装箱港区。“长三角乃至长江流域的货物,从我们这里换上大船,只要一天就能运抵上海洋山深水港。”江苏港口集团副总经理唐洪生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南京至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江海中转航线服务效能明显提高,进出南京港口的大型船舶艘次同比增长22%,大宗散货一二程海进江作业量超1.2亿吨。

通过积极与宁波港、上海洋山港的合作,南京港口更好地走向世界,赢得了更多市场,也为长三角地区大规模的海港提供了充足的衔接运力。

关键词 突破壁垒

第三个关键词,是突破。长三角一体化,不仅仅需要在物理空间上实现融合,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让各地原本独立的行政部门实现互联互通,突破行政壁垒的掣肘。

在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陈先生正在办理一项变更营业地点的业务,他的一家工厂准备迁到西塘,原本需要花几天才能完成的业务,如今只用了20分钟就完成了变更。这正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打破了数据壁垒,实现跨区、跨省业务“一网通办”。

嘉善县政务数据办市民服务中心副主任费捷告诉记者,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嘉善与青浦、吴江率先建立长三角一体化政务服务联动机制,整合三地资源。嘉善还于去年成功颁发了首张通过长三角“一网通办”系统进行异地收件的营业执照,以及首张冠有“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企业经营证照。今年以来,长三角示范区政务服务一体化继续加速,三地每月定期开展联系交流,推进跨区域资源共享互认。

在青浦区朱家角示范区执委会,记者看到一体化示范区的“智慧大脑”——它在数据层面实现了跨省域互联互通,构建起了示范区的“一体化中枢”。在一体化示范区大数据治理平台展示沙盘,记者看到示范区的区域人口密度、产业分布、交通路网等信息被分为8类,直观地展现在显示屏上。“如何打破区域行政边际,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唯有数据可以做到。”一体化示范区生态和规划建设组副组长刘伟告诉记者,这一平台,在组委会成立之前就开始谋划,一直使用至今,并时刻完善,将三地的数据整合在一个平台内,通过分析数据来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关键词 优势互补

第四个关键词,是互补。长三角三省一市各有优势,如何取长补短,让企业享受一体化发展的“红利”,成为了吸引企业入驻,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

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苏滁现代产业园的胜华波汽车电器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汽车雨刮器为主的民企,经历了“三迁”后来到这里。副总经理张伟兴告诉记者,企业在浙江起步,后来在上海设厂,受到空间限制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但当他们将自身定义为“长三角企业”后,局面豁然开朗。

如今的胜华波公司,总部在温州,研发中心在上海,生产工厂则在滁州,尽取三地优势。经过多年打磨,浙沪皖优势资源整合的发展模式,已经运行得非常顺畅,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瓶颈,订单蜂拥而至,前不久连上海特斯拉工厂也主动上门寻求合作。

在“长三角一体化红利“的吸引下,优质企业纷纷前来落户,苏州市吴江区,英诺赛科(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的工厂预计今年9月份建成,这是全球第一个也是最大的第三代半导体硅基氮化钾的量产中心。完全投产之后,厂房的月产能力可以达到6.5万片。董事长骆薇薇告诉记者,选择在这里落户的最大原因,是因为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半导体制造业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不仅拥有人才优势,上下游资源更是非常丰富。

在位于湖州市蓝箭航天技术有限公司湖州智能制造基地,备受瞩目的民营制造朱雀运载火箭在这里诞生。总经理杜方平表示,推力更大、更先进的运载火箭正蓄势待发,而企业目标正是世界运载火箭技术最尖端:可回收火箭技术。“高端制造业的基础、社会资本的实力,这就是长三角地区无可替代的优势。”杜方平坦言,得益于长三角地区高端制造业的技术优势和基础,一条全新民营运载火箭生产供应链已快速形成,为火箭的研制、市场化生产奠定基础。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