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卢湾区(现并入黄浦区)大胆创新,首开先河,在斜三基地积极探索土地批租形式改造旧区,走出一条不依靠财政资金、利用社会资金大规模开展旧改的新路。今天上午,黄浦区“四史”学习教育——“浦汇大讲堂·从斜三基地到海华花园”打浦党课开讲,重温这段申城旧改传奇。
1991年,上海全市有危棚简屋365万平方米,加上二级旧里房屋,累计1500万平方米。限于财力,“六五”(1981-1985)、“七五”(1986-1990)期间,全市每年只能拆除危棚简屋和二级旧里15万平方米,按此推算,上海需花费近百年才能完成危棚简屋和二级旧里改造。
当时,位于打浦桥以西的棚户区斜三基地,人口密集、环境恶劣、居住环境极差,被市政府列为“七五”期间23片旧区改造基地之一。
改造谈何容易:1000多户居民、20多家工厂和商店要安置,臭水浜要填埋,道路要拓宽。仅以安置一户居民一套商品住宅10万元计算,动迁费就要1亿元左右,靠地区财力根本不可能。
1987年,《上海市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办法》出台。1988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在有关条文中增加了“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的内容。同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改后明确“国家土地和集体所有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1990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和《外商投资开发经营成片土地暂行管理办法》,为上海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提供法律依据。
当时,上海的侨汇房很紧张,华侨买不到好的房子。市里允许各区建造一批侨汇房,这给改造斜三基地带来希望。区政府找到香港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几经谈判于1992年1月通过土地批租由对方出资2300万美元受让这一地块。旧区改造引进外资,上海首开先河。
斜三基地动迁工作1992年3月正式启动,总共用8000多万元人民币完成了居民动迁安置。1992年9月,全市第一块毛地批租土地交到了开发商的手中。
曾经的斜三地块,如今耸立着4幢隽秀挺拔的31层大厦,这就是现在的海华花园。海华花园自1992年10月底开工,1994年底基本竣工,被评为1995年度上海市“白玉兰”优质建筑工程小区,荣获1995年度上海市优质样板工程奖,被推荐参加联合国第二次人类居住大会展览。这里的外销商品住宅很抢手,区政府利用出让金在安置居民和工厂企业的同时,将斜土路上的棚户“孤岛”改造为街心花园,将徐家汇路由13米拓宽至50米,由6条机动车道、2条非机动车道和3条绿化分隔带组成,成为上海南部连接南浦大桥与肇嘉浜路的主干道,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交通和环境。
斜三基地的批租成功,使大规模旧区改造变成现实,探索出了一条运用土地批租形式,利用中心城区土地级差优势,改造危棚简屋和“三废”工厂的新路子,实现了城区改变面貌、居民改善居住条件、开发商获得投资回报的多方“共赢”局面。 首席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