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慧敏 江西省高安市第五中学初一﹙9﹚班
从我记事起,我觉得,老爸童年的端午节和我的端午节有些相同,又有些不同。相同的是,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些习俗世代相传,如大门插艾叶,端午节赛龙舟,放鞭炮吃粽子等。不同的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乡村大多机械操作,耕牛少了,家家户户用不着用糕点喂牛。平时想吃什么就买什么,用不着等到过节才买,餐桌上的菜平时都有六七个,过节时有十多个,老爸那时过节吃的菜大多不如我平时吃的菜好。平时我穿的都是新衣服,而且都是成品衣,我也没有看过布店和缝纫师傅。但是,我觉得,正因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过节的味道反而不如老爸的童年。
关于端午节,我在市图书馆查了不少资料,端午龙舟竞赛古已有之。唐代诗人张建封曾写过一首著名的《竞渡歌》,反映端午节龙舟比赛的壮观场面:“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到了清代,赛龙舟活动已经非常普遍了。当时文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关于端午的记载如下:“五月朔至端阳日,于河内斗龙舟,夺锦标,香会纷纭,游人络绎”。
其实,端午节还有丰富的吃文化。梁实秋《雅舍谈吃》中说:“我参考众意,觉得今天叫作粽子节,比较的亲切些。”闻一多经过详尽考证,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记述,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千百年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的说是为纪念不仕晋文公而被烧死的介子推,或说纪念含冤而死的吴国忠臣伍子胥,还有殉父的东汉孝女曹蛾,以及投汨罗江殉国的贤臣屈原。这四人皆是忠烈之士,人们借他们忠义之举缅怀祖先。唐代诗人文秀有《端午》诗写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江水浩荡宽阔,屈原纵身一跃,如今已然成为端午一个凝重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