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其国
徐悲鸿画过奔马、狮子、雄鸡、兀立的鹰、慵懒的猫,这已广为人知。但知道徐悲鸿还画过猪的人却不多。1935年,适值旧历乙亥年,俗称猪年。徐悲鸿就在这年春节,以猪为对象,即兴画了一幅《墨猪》。正如一位曾亲睹该画的徐悲鸿弟子所说,中国画单画猪于一幅之上的很少,因为画猪不像画马、牛、羊、狮、虎、猫等动物,可以单独处理在一幅画面上。而徐先生却独创一格,在一幅立轴画面上,仅画一头正面的墨猪。
画完成后,徐悲鸿也没有轻慢这头“墨猪”,就像他每每在完成一幅画作后,习惯在上面题记一样,他也同样在这幅《墨猪》上作了题记。题记曰:“少年也曾锥刺骨,不徒白手走江湖;乞灵无着张皇甚,沐浴熏香画墨猪。”当时徐悲鸿将刚完成的《墨猪》,挂在了画室墙上,这位弟子那天正好过来,他还看到徐悲鸿夫人蒋碧薇也在一旁,并听到她说了句,我是属猪的。这幅画徐悲鸿并没有打算发表,也没有示人。但不知是不是因为曾经拿出去请人装裱,因此为人所见,总之,该画及题记内容很快为人所知。当时南京有个卜姓小报记者,不知有何依据,说题记中那句“不徒白手走江湖”中的“徒”字是个错别字,不通,并讥讽徐悲鸿是“不徒大师”。有学生为徐悲鸿鸣不平,欲予批驳,却被徐悲鸿劝阻,他含笑说了句:不值一驳,这些人连字典都不会查。徐悲鸿在画作上题记,其来有自,而且所题往往就是诗。事实上他一些名作的创作灵感,就是从今古诗文中受的启发。1930年代,在他画《墨猪》之前几年,曾相继创作出两幅著名大型油画《田横五百士》和《徯我后》。前者画面描绘的是在浓郁的海岛丛林前,不愿称臣于汉的田横,以宁死不降的决心和追随他的五百壮士告别。画面透出一股肃穆悲壮的氛围,这是徐悲鸿在国难日亟的时候,用手中画笔鼓舞激发国人的爱国精神,因此也被视为“暗藏玄机”。徐悲鸿自述,创作这幅画,是受诗人蒋剑人一首七律的启发,蒋原诗为:“五百英雄尽国殇,海云岛树郁苍苍。身无尺寸齐难霸,死有头颅汉不王。西楚天亡项羽纪,南蛮春老尉陀乡。韩彭地下羞相见,烹狗功名事可伤!”稍后几年完成的《徯我后》,则是从《孟子·梁惠王下》中引《尚书》“徯我后,后来其苏!”句中受到启发,其意思是说,等待我们的王,他来了,我们就可以复活了。画面表现的是一群农民,在久旱龟裂的土地上祈望下雨。整幅画格调质朴、深沉含蓄。不言而喻,徐悲鸿一定深刻体悟到了孟子在引述这句话后,接下来说的一番话:“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今燕国国君虐待老百姓,大王的军队出征,燕国老百姓以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可结果您却杀死他们的父兄,抓走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抢走他们的宝器,这怎么能使他们容忍呢?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强大,现在齐国的土地又扩大了一倍,而且不施行仁政,这势必会激起各国兴兵。所以看得懂《徯我后》这幅画的人,自然明白该画主题不仅在于描绘农民大旱盼雨,更有底层民众渴望社会变革的深刻含义。其中的深意,卜姓小报记者之流,又焉能看懂并明白。就像卜姓小报记者不会知道,徐悲鸿在《墨猪》上所题那句“不徒白手走江湖”,既是徐悲鸿对自己少年时代刻苦学习,随父走乡穿镇,卖画谋生的自况,更是一种自我砥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