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示范区行政复议力争同案同判 田野调查出真章  出台文件接地气 在这里,我的很多愿望都实现了 寻求“最大公约数” 共建“数字示范区”
第10/11版: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 2020-07-31
朱家角镇林家村“薄荷香文苑”负责人陈君芳——

在这里,我的很多愿望都实现了

开门见绿的农家书屋——“薄荷香文苑” 本报记者 毛丽君 摄

坚信“广阔农村,大有作为”的文苑主人陈君芳

朱家角镇林家村,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江南乡村。车子驶入村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趣味十足的墙画,这里有“戴草帽的农民”、有“最后的晚餐”、有“一排排码放整齐的书籍”。“这些画都是我找人画的。”村里的农家书屋——“薄荷香文苑”负责人陈君芳边说边推开了自家院门,她的故事,就是从书屋开始的。

为了20万 花了120万

搬回林家村之前,陈君芳在青浦城区开了一间书屋和一个广告公司,书屋的名字就叫“薄荷香”。“这栋房子是在自家宅基地上建的,我喜欢画画,就给自己留了一间层高4米多的工作室,想象可以站在梯子上画大画的样子。原先也只把这里当成是偶尔居住和朋友们一起玩的地方,没想到搬进来后,就喜欢上这里了。”

因为选择住在村子里,陈君芳每天一早就要送孩子到青浦城区上学,这样的日子,她坚持了三年。“其实从2010年开始,城区的书屋就已经入不敷出,我先生一直说,‘你要是能开20年就很伟大了’,我也想做个‘伟大’的人,还是没有坚持下来。”虽然说到“伟大”时,陈君芳的语气中透着几分玩笑的意味,但你却能明显感觉到,书屋对于她来说,并不单纯是个赚钱的营生。

2013年,儿子上大学了,陈君芳开了9年半的“薄荷香”书屋也关了。“我们把和教育相关的书捐进了大别山,一些医学、艺术类书籍搬到了家里。”关了书屋的陈君芳“自由”了,但她却说“心里蛮空的”,直到有一天,一个北京大学的朋友到家里玩,给她提了一个建议。

“朋友说,你为什么不在村里开个书屋呢?”当时,村里有农家书屋,巧的是也有人建议陈君芳把村里农家书屋的牌子挂到家里来,“朋友还说,如果我开书屋的话,他就捐20万码洋的书,我以为他在开玩笑,没想到很快书就来了。”

为了“安置”这些书,2015年陈君芳开始翻建父母的老房子。“为了这20万,我花了120万。”老房子从里到外按照陈君芳想象中农家书屋该有的样子布置,庭院、书柜,透着和普通村居不一样的气息。2016年4月23日,林家村倪马路205号,“薄荷香文苑”正式开门“营业”。

开门见田 书屋“火”了

出乎陈君芳意料的是,这么一家开门见稻田的农家书屋火了。一场接一场的读书活动,一拨接一拨的游客慕名而来。“我记得2017年清明节那天,一共来了七十几拨人,能被大家认可我们当然很高兴,但从早到晚忙接待,我跟先生两个人都累瘫了。”

2018年,“薄荷香文苑”首次成为上海书展的分会场,去年更是取得了“最佳分会场”的荣誉,今年是作为上海书展分会场的第三年,可以预见的忙碌马上就要开始了。

如今的“薄荷香文苑”已经成为林家村的一张文化名片,因为这间农家书屋,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林家村有了一定的了解,从帮着村民卖米、卖农产品开始,让陈君芳看到了农旅联动发展的可能。

“很巧,村里有个土地承包大户决定转手,我们接手成立了农业合作社,主要以种水稻为主。说实话,种地我们不懂,但知道青浦的水土特别好,农产品质量肯定没问题,所以特地请教了农科院的专家,包括如何制定生产标准。”陈君芳说,合作社运作的前一两年,看上去“米卖得挺贵的”,但实际上并没有赚到钱,因为对于农产品品质、包装、设计各方面的把控,成本不低,“去年我们的农产品上了光明随心订,平台也希望我们可以整合更多长三角的优质产品,但品控的成本很高,压力确实也很大。”

虽然有压力,但陈君芳在林家村的“事业”已经慢慢上了轨道,而入选2020年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林家村,也让陈君芳充满了期待。

全新画卷 徐徐展开

打开“稻香林家,艺术乡村”的规划图,陈君芳迫不及待地分享起林家村即将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稻田外街、花园内街、庭院水街的道路规划到稻田栈道、舞台、花廊,从空间更充裕的公共活动中心到名师、大师工作室,在陈君芳的描绘中,一幅夹杂着稻花香和艺术气息的全新农村画卷徐徐展开。

以往书屋办活动,受制于场地空间,陈君芳“不敢”邀请太多人,有了公共活动中心,很多活动可以更好地开展;去年自掏腰包办了稻田音乐节,光场地搭建就是笔不小的投入,如今村子的规划里有了专门的舞台;陈君芳爱花,村子里随处可见她撒下的花籽长成的“花田”,规划里5800平方米的沿河花海,成了足以让她心花怒放的理由……

“在这里,我的很多愿望都实现了。”实际上,陈君芳是个容易满足的人,她和这片土地的故事,只是从拥有一间自己的画室这个小小的愿望开始的,而在她心中,还藏着一个“中医文化村”的梦想,“我的先生是中医,当初把他从国外‘忽悠’回来,就想在村里建一个中医文化公园,我告诉他,广阔农村,大有作为。”这个梦想很朴素,很简单,只为传播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方式,如今这个梦想离陈君芳也越来越近了。 本报记者 毛丽君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