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1日 星期三
新书速递 还原千古文人真相 群体史书写的材料、视角与理路 故乡的风景 《成人记》:看见疼痛也看见光
第10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2020-09-20

群体史书写的材料、视角与理路

——《中国劳模史》(1932-1979)评介

◎徐雪晴

姚荣启《中国劳模史》(1932-1979)一书,以劳动模范产生发展的近五十年历程为主要线索,以劳模运动、劳模评选与表彰的制度化、规范化为整体背景,围绕“劳动模范”这一群体,深入刻画劳动模范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所思所想、所行所为,是国内第一本较系统地书写几十年中国劳动模范历史的著作。这本书是作者多年积累的汇集与融合,该书不仅在推动和加强劳动模范历史的研究方面有重要价值,也将对劳模精神的发展与弘扬产生较大助益。

从探求历史原貌的目的出发,作者收集并采用了丰富的一手史料,较多地利用了历史报刊、事件当事人与亲历者留下的历史记录和档案文件等材料,增加了本书的学术价值,也为后来者更为深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为全面反映劳模群体的整体风貌又展现其在各个时代的具体特征,作者根据时间线索,以各次劳模表彰大会为节点,先后赴江西、陕西、山西、北京、上海、辽宁等地查找收集历史资料,获得了丰厚的史料,并运用到行文之中,使本书呈现出了长时段系统研究的特性,在展现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与人的整体特征的基础上,又贯穿性地体现了劳模精神在诸位劳模身上的发展与延续,使时代与精神二者的变与不变得以充分展现。同时,以整体性、全景式的研究视角,点、线、面结合,既连贯完整又重点突出,既有时段特色又有接续发展,将从中央苏区毛泽东参加瑞金的劳动模范表彰会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初期这几十年间中国劳模运动历史时况呈现给读者,展现了在各类生产实践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劳模群体的整体精神风貌。

在研究思路方面,本书的突出特点就是以人为核心,展现人的精神、思想与品质。在对劳模群体进行研究之时,作者没有陷入流水账式的政策罗列与背景铺陈,而是着力刻画了许多劳模人物的先进形象,力争展现每个时代代表性人物的优秀事迹,反映出劳模的精神、品质、力量乃至人格魅力。

在各个历史时期,书中刻画的经典形象也是不胜枚举。革命年代,“边区工人的一面旗帜”赵占魁、“新劳动运动旗手”甄荣典,“晋西北工人阶级抗日生产的光荣旗帜”张秋凤等都是着墨较多的历史人物,他们“用新的态度对待新的劳动”,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积极投入边区大生产,支援前线战争,带动了一大批人民群众投身党领导的人民解放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者又着重描绘了“钢铁行业的旗帜”孟泰、“铁人”王进喜、“宁肯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时传祥等优秀劳动模范,他们响应党的号召,勇往直前,艰苦奋斗,为祖国更好的明天努力拼搏。

《中国劳模史》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系统书写了近五十年的劳动模范发展史,记录下了诸多感人至深的劳模事迹,也留存了众多可资后人借鉴的历史资料。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