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阿姆利则郊外,农民在种土豆 本版图片 新华社 发
◆一名工作人员日前在印度孟买一处新冠隔离中心进行灭蚊工作
金秋十月,帕米尔高原已步入漫长且严酷的冬季。数月来,中印两军围绕边界问题进行了数轮谈判。尽管双方同意给局势降温,但印度小动作却持续不断,为入冬打起了“小算盘”,值得关注与警惕。这样的盘算与行动反映了印方对边境局势的基本态度。
但问题是,印度这样倾举国之力,为的却不是和平,究竟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后勤投入巨大
在边境争议地区开展以军事争控为目的的基础设施建设,印度的野心昭然若揭。
有西方记者9月探访了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一处工地。在这个距离中印边境西段约150公里的地方,印度工人正加紧施工。印度官方希望到2023年把这条全长283公里的“尼姆-帕达姆-达查高速公路(简称NPD公路)”建成,因为那样的话“军队会轻松很多”。印度陆军第14集团军长期驻扎在克什米尔地区。该军前军长沙尔玛表示,NPD公路将颠覆拉达克既往的游戏规则,使印度有机会“追上中国”。
目前,印度政府已经在中印边境地区规划了73条战略公路,其中61条由边境公路建设局负责建设,全长超过3300公里。今年3月印度国会的报告显示,这些道路有75%已经完成。
但在大自然的面前,这种野心是否值得印度人冒着生命危险?
中印边境西段的印度拉达克地区东部海拔高达4400米以上,冬季异常寒冷,夜间气温甚至通常降至-35℃,并常常伴有狂风。这样的条件对于人和装备都是巨大的考验,只有获得有效补给的部队才具备军事价值,单纯的数量并没有实际意义。
据印媒报道,目前印军在拉达克地区集结不少兵力,意味着更大的后勤负担。因此印方早在双方边界谈判进行中,就对全军后勤系统实施了一场总动员。印军仰仗的主力是公路和汽车。据消息人士透露,在印度陆军总参谋部的主导下,印军从7月起就封闭了拉达克境内多条公路,专用于军用运输。一些生活在边境地区村落的平民对媒体表示,仅在6月就能看到每天100-200辆军车往返通过,巨大的规模让他们感到害怕。此外,印军科研机构还研究起了温室技术和动物饲养,以减轻后勤运输压力。
边境继续增兵
印军在直接提升战力的武器部署和采购上也投入很多。
9月28日,印度国防部批准了价值229亿卢比(约合3亿多美元)的武器和军事装备采购计划,其中包括为陆军采购的约7.2万支美制突击步枪,以及为空军购买的智能打击机场专用武器系统(SAAW),以便在边境取得空中优势。
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批订单里还有高频通信接收机,可以让印度陆军部队在野外和空军之间实现无缝通讯,利于空地协同作战——这在植被稀少的高原地区意义不言自明。
印度海军也和日本海上自卫队9月29日刚刚结束在阿拉伯海北部为期三天的军演,演习内容包括敏感的反潜和空战演习。9月23日至24日,印度才刚刚和澳大利亚海军在印度洋东部海域进行了军演。
印军在后勤与军备上投入着实巨大,但相对于其国内不断恶化的新冠疫情,印度这种靠煽动民族主义情绪提高支持率的做法实在毫无意义。
印度新冠肺炎累计确诊人数已突破600万,死亡病例约10万,且单日新增数量依然居于高位。印度斥巨资海外豪购,扩充军备,以邻为壑,实在是本末倒置。
9月29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针对印方在边境地区修建公路一事表示,中方反对印方在边境争议地区开展以军事争控为目的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中印双方近期达成的共识,任何一方都不应在边境地区采取任何导致局势扩大化的行动,以避免影响双方为缓和局势所做的努力。
本报记者 杨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