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8日 星期三
广告 在街角遇见艺术 中文活字法国铸造 《几何原本》三代同堂
第9版:文体新闻/文娱 2020-11-02

中文活字法国铸造 《几何原本》三代同堂

104种珍稀外文文献今起在上图展出

展览现场及展品 记者 郭新洋 摄

上海图书馆首次以馆藏外文文献为对象的主题展览“文明互鉴: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藏珍稀文献展”今天上午拉开帷幕,这也是上海图书馆连续16年推出的年度馆藏精品文献展,展览通过徐家汇藏书楼收藏的104种珍稀文献展示中西文化交流历史与内涵,以“文明互鉴”为视角,展现“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的历史进程;体现近代上海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形成的包容、开放、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底蕴;揭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历程。

法国珍藏的中文木活字

此次展览共分识华观流、中学西传、汉学流变、西学东渐、融会创新、格致互通六大主题,展品中近六成是1800年前出版的西洋善本文献,并有十余种展品是首次展出,其中有上图珍藏的西洋“摇篮本”两种、国内唯一的1662年拉丁文与汉语对照的《中国智慧》等重要藏品,还有使用了法国国家印刷局中保存的中文木活字印刷的1742年版汉拉字典《中国官话》、1813年小德金奉拿破仑之命编撰的《汉法拉字典》,都颇有故事。

这套保存在法国国家印刷局中的中文木活字,距今两三百年。这套中文木活字从法国奥尔良公爵腓力二世摄政时代(18世纪上半叶)开始铸刻至19世纪初完成,数量多达十几万个。168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赐予六名耶稣会士“国王的数学家”的尊号,前往中国,开启了中法之间的新交流。1693年,“国王的数学家”之一白晋会士带回了当时康熙皇帝赠予路易十四的礼物,其中就包括数册中文典籍。为了使法国人能够运用这些汉籍,时任法国皇家图书馆主管的比尼翁教士邀请了当时侨居法国,担任国王翻译的中国人黄嘉略和法国汉学家傅尔蒙合作写汉语学习材料,并编写了有史以来第一份法国皇家图书馆所藏的汉籍目录。

同时,为了印刷书中的汉字,傅尔蒙开始训练法国的工匠篆刻中文木活字,这些汉字参照法国皇家图书馆中所藏中文典籍如《康熙字典》《说文解字》等,最初刻有25000多个汉字。后来,黄嘉略和傅尔蒙虽相继逝世,但这些造字计划依旧在推进,至19世纪初时已铸刻有120000个汉字木活字。

时至今日,这套中文木活字依然保持当年的风貌,它是欧洲中文活字印刷的历史见证人,也推动了汉字在欧洲的传播。

藏书楼里看东西方交流

上海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之一,历史上,徐光启以“中西会通第一人”奠定了上海勇于面对时代变革的潮流、善于学习和接受外来文化的历史基因;与徐光启墓相邻的徐家汇藏书楼,以其深厚的文化与历史文献收藏,在中外图书馆史与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影响,是世界三大汉学文献中心之一。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以众多来源的珍贵历史文献,编织起四百年来“东学西传”与“西学东渐”的历史脉络,形成了以西方汉学、历史、宗教、地理、艺术、哲学、科学为特色的中外文献馆藏,涉及英、法、德、西、葡、荷、意、希、拉丁等近20种语言。

展品《海德公园万唐人物展览目录》中大量精美的铜版插画,可以想象十九世纪轰动费城和伦敦的“中国展”的盛况;展览还展出了“三代同堂”的《几何原本》——1591年科隆出版的拉丁文十五卷本,清代的手抄六卷本,以及存世量极少的1858年后九卷初刻本,以此纪念在“会通中西”的过程中做出过贡献的中外前贤们。

通过这些珍稀馆藏文献的展示,我们可以研究从西方看中国、看上海到从上海看西方,在中国与外部世界相互融合的大背景中展现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成长和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深入思考中外关系与文化对话的现实意义。

展期至11月22日为止。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