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7日 星期二
草亭秋曲 不来梅老城 (油画) 文联、“艺联”和“新艺联” 亦舒、李碧华逸事 小学老师的关爱 那时我是弟弟
第21版:夜光杯 2020-11-06

文联、“艺联”和“新艺联”

黄豆豆

1989年,我从浙江老家考入位于上海西郊的舞蹈学校。31年前的上海舞蹈学校周边,远不如现在这样交通便利、商业繁华。那些来沪探望自己儿女的外地家长,很难在学校附近找到旅馆。我的母亲也是这样,但她在上海文艺界朋友的帮助下,得知上海文联的大院里,有一家既干净又便宜的招待所。招待所的楼下,是当时唯一开往西郊方向的公交车57路的起点站。于是,在那一天,母亲一手拖着行李,一手拉着我,踏进了市文联的大院。我的眼睛忽然一亮——除了上海市文联的牌子,还有许多文艺家协会的牌子,其中令我眼睛睁得更大的,正是那块“上海市舞蹈家协会”。12岁的我,就在那一瞬间,小小的心中出现了一个大大的愿望——我要努力学习,早日争取加入舞协,成为上海文联的一员。

几年以后,我与同学们有机会参加了市文联、市舞协举办的许多文艺活动,在文联和协会搭建的舞台上亮相、历练、成长、成熟起来。1993年的“上海之春”,我们全班同学共同表演了舞蹈《海燕》,荣获集体表演三等奖。这次机会、这个奖项,不但大大鼓舞了全班的学习热情,而且成为我们至今不能忘怀的美好回忆。我还记得是1994年的秋天,我与所有参加“桃李杯”的同学一起,光荣地加入了上海市舞蹈家协会。从此,我们获得了更多的机会——深入生活的机会,展示才艺的机会,获得荣誉的机会,尤其是学习请教的机会,我从中不断感受到舞蹈界的前辈、老师对艺术、对人生、对社会的炽热情感和无私奉献。

我更记得是在2005年,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流中,市文联发起成立了全国首家由表演艺术从业人员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那就是“艺联”。我除了参与文联及舞协的活动,又有机会从事与“艺联”相关的工作,特别是与不同界别的演艺工作者互相交流甚至合作,感觉新奇而又愉快。去年,上海新文艺工作者联合会在“艺联”的基础上成立,这是一个充分面向社会、服务“两新”组织和群体的大平台。她的工作重点是联系、协调、服务于所有艺术门类的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显然,这是一个新的任务、一个新的课题,因为“新艺联”的“新”,既是界别领域上的“新”,也是功能作用上的“新”,更是责任担当上的“新”。她充满了新的挑战,更蕴含着新的机遇,需要我们去实践、去研究、去探索。

今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上海市文联倡议、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群起抗疫,“新艺联”积极响应号召,用自己的方式和理念,加入抗击疫情的潮流之中。大年初二,我们就在微信群里发出了“云”录制抗疫歌曲的倡议,得到了众多会员的踊跃参与。他们编曲的编曲、歌唱的歌唱、录制的录制、发送的发送,还有后期音编、视屏制作等等……就这样,一道道的工序在“自行居家隔离”的状态下得以实现,歌曲飞到了千家万户,飞到了抗疫战士的身边。

文联、艺联、新艺联,我们庆祝的是过去,谋划的是现在,奋斗的是新时代。

从海漂艺人到新文艺群体工作者,请看明日本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