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政一
南京路步行街北面有一条勿起眼个牛庄路,牛庄路浪有一家中国大戏院,从1930年建成开业到今年已经有90年了。伊第一只名字叫“三星舞台”,主营京剧演出,几年下来与“文明大舞台”“天蟾舞台”“共舞台”一道,成为上海京剧舞台个“四大天王”。勿过,对我来讲,中国大戏院是与独脚戏挂钩嗰。
独脚戏是以上海话为主体语言个曲艺节目,阿拉搿点上海小囡侪是听独脚戏长大嗰。记得小学高年级开始学英文,先认得了ABC……26个字母,学会了英文“侬好”“侬几岁了”“侬叫啥个名字”,然后越学越多,背起来也是越来越吃力,有点顾此失彼,前学后忘记个感觉。后来勿晓得啥人发明了一种奇奇怪个背单词办法,比如英文单词Picture,伊拉就用“皮鞋新店有阿姨”来记,一下子就记牢了,侬讲绝口伐?阿拉侪叫伊“洋泾浜”升级版。再后来听姚慕双、周柏春表演个独脚戏《学英文》,伊拉两家头学英文居然是靠“剥了皮吃”“吐了核吃”“捏勿牢滑脱”来记嗰,才晓得“祖师爷”原来辣搿搭,而且周伯伯还能邪气潇洒个拿26个英文字母倒过来背,让阿拉搿点小朋友真心佩服。
我第一趟走进中国大戏院是三十几年前,一个冬天个下半天。我跟仔何国忠先生走进了戏院后台,勿但看到了“碰碰响”个女双档张小玲、许海俐,还碰着王汝刚、李九松两位先生,收到了伊拉个名片。李老个名片黑颜色烫银字,拨我个印象特别深,收藏至今。当时独脚戏是老戏新戏轮番亮相,戏院里整体笑声勿断,让上海个戏迷十十足足过了一把瘾。可惜我搭仔伊拉个合作呒没谈成功,有点遗憾。
十多年后,我又碰着王汝刚先生,送了伊一本我做个书,趁热打铁拿出王先生当年拨我个名片请伊签名留念。伊接到名片一看,马上甩出一句“这张名片老口来”,欣然签名,写上手机,还拿原来七位数个单位电话改为八位数。
2005年,中国大戏院拨确定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2012年开始改造修缮改造。经过6年精心打磨,2018年再次开门迎客。
等我再次走进中国大戏院,已经勿认得搿位90岁个“老太爷”了,实在是太漂亮,太时尚了。大幕拉开,两个年龄加起来130岁个上海爷叔身穿蓝西装,头势煞清,皮鞋锃亮,走上舞台,伊拉身后个布景里中间是现代化个浦东陆家嘴,左右是两幢老上海石库门。两位爷叔围绕上海文化、上海制造、上海服务、上海购物“四大品牌”尽情发挥,教育、高铁、互联网、动迁、楼市、大数据……内容丰富,讲到上海小囡讲勿来上海话,“毛豆”儿子拿“出生证”讲成“畜牲证”,气得阿爸眼冒金星……两位爷叔一口气讲了一个多钟头,上半场结束,主持人爆料,据统计上半场现场观众笑了三百多次。两位爷叔辣台浪演得尽心尽力,八百多位观众辣台下笑得心情舒畅。
散场经过售票处,值班经理面熟陌生,顺口问了一句:“搿是第几场演出啊?”回答:“第60场。”噢哟,倒是一个邪气圆满个数字,说明阿拉运道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