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南京西路人民公园门口的盒小马流动餐车前,提前在手机上下单的顾客很快拿到了热乎的早餐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扫码听民声
冬日清晨,一套刚做好的煎饼、一杯热乎乎的咖啡,是寒风中暖口又暖心的元气早餐。手机提前下单,智能保温柜扫码即取,则是数字化生活的一个缩影。
通过新业态可持续发展,上海正全力把早餐工程打造成体现城市温度、彰显城市品质的民心工程。去年11月《上海市推进早餐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2022年)》正式对外发布。未来三年,上海将构建“以中央厨房为核心,连锁早餐网点为主体,特色单店、流动餐车、外卖平台配送等多种形式为补充的早餐供应体系”,到2022年底,基本消除供应盲点。
数字化赋能多区域覆盖
将民生需求转化为增长潜力,上海早餐业态在新一轮发展中出现不少创新模式。在各方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下,如今“便利店+早餐”“新零售+早餐”“流动餐车+早餐”“互联网平台+早餐”等模式在申城遍地开花,推动早餐供应更便捷。
鲜艳亮丽的“爱马仕橙”吸引眼球,一两元的包子蒸点、六七元的套餐冒着热气,光明流动餐车一开进闵行区君莲大居,就成为当地居民购买早餐的“新热点”。除了商业配套方兴未艾的大型居住区,目前全市已有70余辆流动餐车开进产业园区、商办楼宇、轨交站点等早餐薄弱区域开展运营。
同时,在新零售的加持下,“便利店+早餐服务+网订柜(店)取”“超市+早餐服务+网订柜(店)取”“早餐社区门店+网订柜(店)取”等新场景四处开花。申城街头涌现出一批盒小马、逸小兔、光明BK24等网订柜取门店,一批便利店、超市和早餐门店实现网订店取,近500台智能取餐柜完成布局。
从生产源头到售卖终端,上海早餐工程还在不断加大数字技术应用范围和力度。百联逸刻依据会员大数据优化店型调整品类,开展精准营销。饿了么铺设智能取餐柜,覆盖数千家早餐商铺及品牌,实现早餐到家和到店服务。徐汇区将全区所有早餐商铺和流动点位纳入汇商码管理体系,实现“一店一码、互动互联、共治共享”。
早餐选择多整月不重样
肉包子搭配美式咖啡,红豆粥搭配三明治,茶叶蛋搭配蔬菜色拉……这些丰富的选择,让你的早餐一个月不重样。上海早餐工程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扩大资源共享支持企业开发产品,大力发展“共享早餐”,推动早餐供应更丰富。
煎饼果子现做,蒸包烧麦现蒸,五谷杂粮粥、现磨豆浆放在保温柜里,现烤的面包、三明治也是热乎乎的……在逸小兔流动餐车上,中西融合的海派餐点凸显上海本地的早餐文化。步入甜爱路上的大富贵,小笼包、锅贴、春卷等都是现做的上海味道,其他品牌的“共享早餐”也能在这里买到。
记者从市商务委了解到,上海早餐工程共享平台已汇总可共享的早餐单品超过1000个,已共享早餐单品360个,供全家、罗森、良友便利等4000多个门店采购遴选。到2022年底,上海将实现资源共享、满足老百姓“走一家吃百家”消费需求的共享早餐门店(点)覆盖率达到85%以上。此外,博海、清美、光明等12家企业已推出针对三高糖尿病患者、老年养生人群、儿童、青少年的208款营养健康套餐,推动早餐更健康。
本报记者张钰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