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新然 上海市世外小学 五(1)班
“嗯,真甜!”在和爸爸妈妈去陈望道旧居参观前,我匆匆把一块巧克力吞下了肚。
很快,我们驾车来到杨浦区国福路51号。眼前的这栋姜黄底色、墨绿窗框,砖木石混合结构,二、三层的檐下有西班牙风格锯齿形装饰的“凸”字形小楼,正是陈望道1956年——1977年在复旦大学的寓所。听博学多识的妈妈说,2018年开始,这里以《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的新面貌进入公众视野。
我们迫不及待地走进了展示馆。陈望道于1920年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浮雕,静静地陈列在序厅里,与一件中央编译局赠送、由《共产党宣言》中文全文排列而成的马恩浮雕相映成趣。“新然,你知道吗?”妈妈开始讲故事了,“《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可是在我们上海问世的呢!当时,因为临时请来的排字工人并不了解共产党,书名竟然被误印成了《共党产宣言》!”“当时大家都不了解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呀!”我不禁脱口而出。“对啊!早期的共产党人传播共产主义的艰难,可想而知了吧!”嘿嘿,爸爸竟敢抢妈妈的风头。我向他吐了吐舌头。
展馆的第一层以“宣言中译·信仰之源”为主题,展示《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中译过程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巨大影响,彰显上海红色起源地的精神与传承;第二、三层以“千秋巨笔·一代宗师”为主题,介绍《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者陈望道的生平事迹,勾勒其作为社会活动家、教育家、思想家、学者的光辉人生。
“妈妈,既然陈望道先生不是在这个旧居里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那他是在哪里翻译的呢?”我指着陈望道办公间里的桌椅说。“当时啊,陈望道先生特意从上海回到老家——义乌分水塘村,为了不被外界打扰,专心致志地翻译《共产党宣言》。”
妈妈的兴致上来了,又开始“卖弄”起她的博学知识:“说到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还有一个动人的小插曲儿——当时,陈望道先生一边用粽子果腹,一边奋笔疾书。母亲在屋外喊:‘红糖够不够,要不要我再给你添点儿?’陈望道先生应声回答:‘够甜,够甜的了!’谁知,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的嘴边满是墨汁。原来,陈望道先生竟然蘸着墨汁,吃着粽子。”
“哦,陈望道先生,是在品尝《共产党宣言》中那香甜的真理味道呀!真理的味道,肯定比我参观前匆匆吃的那颗巧克力,甜多了!”我静静地点点头,若有所思。
是啊,正因为这种精神之甘、真理之甜,无数的革命先辈,才情愿吃百般苦、甘心受千般难。虽然现在我们不再需要为革命事业赴汤蹈火,但是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使命,我们的使命是好好学习、坚定信念、磨砺翅膀,为实现中国梦时刻准备着!
真理的味道真甜!我,时刻准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