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0月,李光华(左四)夫妇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邀请回国访问
加中友好协会在蒙特利尔世博会中心剧场组织盛大文艺表演
人物名片
李光华
现加拿大蒙特利尔加中友好协会名誉会长
原加拿大John Abbott College学院教授
他87岁了,见证过加拿大蒙特利尔1967年世博会,当过中国馆的“代理馆长”;他是中国留学生的“义工家长”,加中建交后“义务接待”过大批到访的中国代表团……
他是李光华,祖籍广东,少年时随家庭辗转南洋,最后移民加拿大,并在这里工作生活了50年。他在大学里教书育人,同时又积极投身华人事务,传播中国文化。他鼓励华人后代努力学习汉语,也创造机会,力促华人积极融入当地文化。他担任蒙特利尔加中友好协会会长数十年,团结一大批国外友好人士,让中国为更多的国外民众熟悉,为中国争取更多的朋友。
1
蒙城世博中国馆成新中国展示窗口
196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了世界瞩目的世界博览会。世博会的主题展览在1968年结束,但许多场馆保留多年,并在每年的6月到9月间开放接待游客,其中就包括中国馆。
1967年世博会开幕时,中国还没有和加拿大建交,中国馆由当时的台湾方面负责。1970年中加建交,中国馆顺理成章地由新中国政府接管。1972年,新中国首次派团主办中国馆展览,引起了轰动,这是西方国家民众与新中国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第二年的展览中国无法派出筹备人员,而加拿大民众乃至政府都期盼中国的展览能继续办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加拿大部分华人成立了蒙特利尔加中友好协会(以下简称加中友协)挑起了这个担子。后来出任友协会长的李光华教授由此开始了自己十多年的中国馆“馆长”生涯。
李光华祖籍广东,1934年出生在梅县,4岁时随父母下南洋,先后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生活、学习,1969年移民到加拿大,在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师从中心主任林达光教授攻读硕士。毕业后进入John Abbott College(约翰阿伯特学院)教授人文、哲学和宗教课程直到退休,教学的重点涉及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初衷为了保证中国馆的展览持续举办而成立的加中友协,后来一度发展成为加拿大规模最大的对华友好组织,最多时拥有1000多名会员,其中大部分是非华裔。李光华的恩师林达光为首任会长。几年后,李光华被推选为会长。
自1973年到1985年的10多年时间里,加中友协都是中国馆的主办者或中国参展团的协助者。偌大的展览,从主题选择到展品筛选、打包运输,都需要和中国有关部门反复协调;展品运到蒙特利尔后,又要拆包、陈列、布展,还要培训讲解员,每年光是讲解员就需要40多人。展前展后,事务繁多,全部由以李光华牵头的加中友协会员义务完成。这些会员,有白求恩大夫的生前好友、麦吉尔医院的同事,有魁北克社会各个阶层的成员,他们肤色不同,文化不同,但对中国人民非常友好,都愿意义务地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参与工作,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民争取朋友。
为了增强效果,中国馆还举办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吸引当地人来了解和认识中国。中国馆组织的一个文艺表演队,备有中国50多个民族的服装,包括李光华孩子在内的演员每天至少演出两场,通过音乐、舞蹈等各种文艺形式向观众介绍中国文化。
4个多月的展览期间,李光华每周要工作50个小时以上,比教学工作繁重得多。不仅他一个人忙,还把全家人都拉来帮忙。太太古玉英当时在皇家维多利亚医院工作,下了班和休息日都要来展馆搭把手。当时他们的3个孩子还小,最小的还不到4岁,他们把孩子带到展馆来照顾,常常是每天清晨把尚在熟睡的孩子抱上汽车赶往展馆,深夜回来时孩子们已经又在车上睡着了。
李光华一家为中国馆殚精竭虑的奉献精神感动了很多人,朋友、同事、邻居纷纷前去帮忙布展、照顾孩子。这群义工使得这个庞大的展览在十多年时间里成为展示中国悠久历史和博大文化的舞台,成为北美民众认识、了解新中国的窗口。
李光华清楚地记得,有一天,当时的加拿大总理皮埃尔·特鲁多带着两个儿子,兴致盎然地在中国馆参观,还观看了文艺表演。多年后,当李光华再次见到已经成为加拿大新一届总理的小特鲁多时,对方依然记得当年的参观经历。
2
义工“家长”和义务“接待员”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渐渐打开国门,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陆续派出留学人员到欧美国家交流、学习,拥有雄厚教育资源的蒙特利尔成为众多留学生的目的地之一。蒙特利尔的Mirabel机场离市区55公里。那时候中国留学生基本上都是第一次走出国门,对国外一无所知。李光华和太太主动承担起接送、向导和安顿的任务,许多留学生启程前就已经知道蒙特利尔有位“热心的李先生”会提供帮助,心里踏实了不少。
多年间,每当有留学生过来,李光华就开着车去机场接上他们,送到已经联系好的住所,安顿好后,再带他们出去购买必要的生活用品,熟悉周围的环境和交通路线,讲解相关的生活常识。
李光华还在周末和假日邀请留学生到家里做客,消除他们身在异乡的孤独感。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李先生一家更是会和留学生们一起包饺子、做中国菜来共同庆祝,时间晚了,几十个人干脆在李先生家打地铺,其乐融融,仿佛家人一样。
李光华除了在生活上照顾这些留学生,还吸引他们参加到加中友协的工作中,创造机会让他们和当地的年轻人一起交流、工作和生活。比如,吸引他们到中国馆和本地义工一起参加展览工作,担当讲解员。
除了接待和帮助留学生,李光华和加中友协还邀请、接待过众多各类中国代表团到访加拿大。1977年,加中友协曾接待庞大的、由150人组成的上海芭蕾舞团来蒙特利尔访问演出。访问期间的一次联谊会上,加中友协安排了英语、法语和广东话翻译作陪,消除了宾客之间的语言障碍。
1985年,加中友协邀请中国微雕艺术大师曲儒在加拿大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巡回表演。曲儒及他的作品早在1981年就曾在中国馆亮相过,盛况空前。当时的加拿大总督Edward Schreyer专程从渥太华赶到蒙特利尔参观,在看到曲儒的发刻作品时不敢相信,当即拔下自己的头发请他试试。曲儒当场在总督的头发上刻下“Welcome your excellency Mr.Governor general to be present(欢迎总督阁下光临)”,让总督赞叹不已。
3
八旬老者望捐出家中满满中文藏书
李光华一直认为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少有的具有巨大凝聚力的文化。辗转南洋多地的李光华表示,自己所受的全部教育都来自华文学校。
李光华从学生时代起就积极宣传中华文化,到了加拿大更是开拓出更宽广的中华文化传播平台,几十年如一日地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除了在学校宣讲中国历史和哲学,还发动自己的学生加入加中友协,和中华文化近距离接触。他担任主席的康考迪亚-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的亚太地区传媒研究中心,和中国建立了广泛的文化学术交流关系,并于1992到1997年与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汉语水平考试,鼓励本地学生学习中文。
李光华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华人学习和了解本地文化,发挥中西方桥梁作用。他说,华人家庭应该鼓励后代说汉语,学习中华历史和文化知识,培养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和语言的感情,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他看来,华人父母不应只注重孩子的成绩,要从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的、优良的人格道德中汲取灵感,把自己的后代培养成为“正直善良、诚实有信、明辨是非”的人。
除了加中友协,李光华还担任过加拿大华人促进中国统一联盟的主席,身体力行促进海峡两岸早日和平统一。
如今已经87岁的李光华尽管行动不便,但依然把传播中华文化放在心上。在他家楼上的书房,四壁书柜满满的是中文图书。他说,这些书都是自己多年来的收藏,其中大部分是人文科学领域的精品图书。李光华说,他很希望把这些书捐出去,让它们在传播中华文化上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