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导致福岛县二本松山体滑坡
福岛县在地震中损毁的房屋 新华社 发
10年之后,围绕福岛的核恐惧,依然如昨。2月13日晚,日本本州岛东岸近海发生里氏7.3级地震,震源位于因核电站泄漏而为世人所熟知的福岛县沿海。
目前,福岛东部海域发生的这次地震已造成宫城、山形、福岛、茨城、栃木、群马、埼玉、千叶、神奈川9县共计155人受伤。东日本铁路公司透露,由于东北新干线设备受损,恢复全线运行预计需要大约10天。
尽管地震并未引发人们担忧的海啸,日本首相菅义伟也称相关核设施并无异常,但检测机构依然捕捉到福岛核污水泄漏的迹象。频发的地震,再次把日本核安全的脆弱暴露在世人眼前。
回忆激起心灵余震
人们的恐慌不难理解。“福岛”与“地震”的关键词组合,瞬间勾起了人们对10年前因天灾与人祸的叠加造就的惨痛记忆。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外海发生9.0级特大地震,并引发巨型海啸,共造成15800余人死亡、2500余人失踪。这是日本有观测记录以来第一个震级超过9级的地震,也是日本战后损失最为惨重的自然灾害。
地震发生后,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反应堆爆炸和炉心熔融事故,造成放射性物质泄漏,并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严重后果。放射性物质的泄漏严重污染了日本东北部的土壤和水源,迫使核电站周边数十公里范围内的居民撤离。福岛地区开始艰难的清理与重建工作。日本数年来虽耗费约240亿欧元与巨大的人力为9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刮掉表层土壤,却仍有约四分之三的被污染地区亟待清理。
核污水处理成难题
日本东北部数个县遭到地震与核污染的毁灭性破坏。但最具深远影响的,还是核电站内巨量的含有高浓度放射性物质的冷却水。地震发生后,日本政府情急下批准向核电站注入海水以冷却反应堆。但权宜之计却难以善后。截至去年9月,核电站内约1000个储存罐内保管的核污水已达到123万吨,存量已近饱和,而新的污水仍以每天180吨的速度产生。
去年9月担任首相后,菅义伟首次视察就选在福岛,表示“会尽快担负起责任敲定处置(核污水的)方针”。这样的姿态与信号一度让日本民众感到振奋,但不到一个月后,日本政府决定把巨量核污水排入大海,引发巨大争议。
此举尤其让日本东北地区民众感到愤怒,他们觉得自己被政府一再愚弄,而这样的举措只会毁掉自己数年来为重建家园和声誉所做的努力。
潜在影响难以估量
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曾对半衰期约为30年的放射性铯137的扩散情形进行模拟演算。结果发现,铯137顺着海流5年后将到达北美,10年后回到东亚,30年后几乎扩散到整个太平洋。而对福岛核电站附近20海里内的19种鱼类的检测显示,19种鱼类体内的放射性物质全部严重超标,而且还有些物种受辐射影响消失。鉴于洋流和鱼类游动,这些核污水携带的放射性物质最终会沉积在鱼体内,经过餐桌进入人体,潜在影响难以估量。
如今,福岛第二核电站的一号机组用以保存核燃料的冷却水在震后发生泄漏,福岛第一核电站5、6号机组反应堆厂房上方的乏燃料池等处也有部分水溢出。总量虽然不多,却再次晃动了福岛核污水这把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菅义伟在抗疫与经济问题上备受打击,执政困境重重。东京奥运会能否顺利举行尚未可知,突如其来的地震又让他面临新的考验。日本社会在发展核能问题上本就长期纠结,困境有三方面:许多民众反核、发展需要核能、核能存在风险——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多地震灾害的国家,核能的风险还要高上许多。应该如何平衡处理呢?日本政府或许还会一直纠结下去,但事实表明,大自然恐怕并不给时间。 本报记者 杨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