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克在包饺子 采访对象 供图
孟昊文挑选的中国红灯笼 记者 李铭坤 实习生 顾清文 摄
陆易写“福”字 采访对象 供图
本报记者 杨欢 李一能
春节至,年味浓,在上海响应“就地过年”号召的,还有一群外国朋友。对他们来说,这个牛年春节格外不同。据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信息显示,今年至少有十万余名外籍人士留沪欢度农历新年,人数比往年明显增长。这群留沪外国人的“中国年”过得咋样?一起去看看吧。
退掉机票,向岳父母远程拜年
“新年快乐!老白祝你和你的家人牛年大吉、牛转乾坤、牛运亨通!”除夕,零点一过,白马克发出的这段新春祝福,让朋友赞叹其中文水平着实了得。若不是长着高鼻梁、黄头发,戴着一顶牛仔帽,只从口音分辨,恐怕很难听出他是个外国人了。
澳大利亚人白马克热情爽朗,在中国结交了不少好友,人们喜欢叫他“老白”。1992年,老白首次来到中国,在澳大利亚驻上海总领事馆工作,负责文化交流的项目。1994年,老白回到澳大利亚后,上海总令他魂牵梦萦。“我去过新加坡、阿联酋、印度、瑞士等国许多城市,但我觉得都不能和中国上海比,尽管瑞士的城市像画一样,但我更喜欢上海。”
2008年,白马克重回上海,从此定居于此。他还娶了一位吉林姑娘为妻,生下可爱的宝宝,把家安到长宁。每年春节,这位“洋女婿”都要带着妻儿去东北,和岳父母一起过年。“东北人爱吃饺子,大年三十,全家人就围在一起包饺子,而且东北还有炕,在屋里面大家可以一起唠嗑,很热闹。”
这一回,白马克原本计划和往常一样,大年三十到白山黑水过年。上海发起“就地过年”号召后,他和妻子毫不犹豫地把机票退了,决定一家三口留在上海过年。民航局公布的免费退票政策,白马克一家实际体验了一把,“我们提出申请后,很快就退好了,没扣一分钱!”
留在上海过年,年味丝毫不减。春节前,白马克收到街道赠送的春节大礼包。“有我特别喜欢吃的糕点,还有漂亮的红色鲜花,我实在是太感动了,上海这座城市真的很温暖。”除夕夜,老白和夫人一起包了饺子,用饰品把家里装扮得红红火火。吃完饭,他和岳父母视频聊天,小女儿双手作揖、讨要红包,屏幕那头,老人被逗得哈哈大笑。
重回上海,和老友互道新年好
2月4日,结束隔离的汉斯登上广州飞往上海的飞机。来到这座让自己牵挂一年多的城市那一刻,他说:“上海,我回来了。”
西萨古尔·汉斯是毛里求斯经济发展局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他2003年第一次来中国,在此生活了十余年。其间,大部分时间在武汉大学留学,开过一家餐厅,2011年在上海工作了一年。
在中国,汉斯完成博士学业,学会普通话,还会说几句武汉话。他结交了许多朋友,但有一个遗憾,就是从来没有在中国过春节。以往每年过年,他都会趁着假期出去旅游,可是去年疫情突袭,汉斯发现自己回不来了。
在被任命为毛里求斯经济发展局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后,原本汉斯应该在去年春节后来上海报到。可是疫情导致航班取消,他只能在毛里求斯苦苦等待。在此期间,汉斯始终关注着中国抗疫。武汉宣布封城后,朋友们安危难测,让汉斯非常难过,于是他录制了一段视频,为中国加油鼓劲。
后来中国控制住疫情,一切回归正轨,汉斯才放下心,期待着早日能回到中国,这一等就是足足一年。今年1月,因为在毛里求斯的中国人希望能回国过年,于是在两国外交部门的联系下,安排一架直飞广州的包机航班,而汉斯也成为这架飞往中国航班上唯一的毛里求斯人。
在广州完成隔离后,汉斯来到上海,准备年后即将开始的代表处工作。而今年春节,也是他在中国过的第一个新年。“中国人的春节就是吃吃喝喝,和家人朋友们聚会,我也差不多,和朋友们在一起过年。”汉斯说,好不容易回到上海,他和阔别许久的朋友们见面,在安全轻松的环境中聚餐,互道一声“新年快乐”,没有比这更让人轻松愉快的事情了。
全家团圆,除夕吃一顿年夜饭
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朋友,过起春节来,仪式感一点儿也不少。一走进孟昊文家,年味就扑面而来。大红灯笼高高挂、粉红桃花喜迎人,一家四口手拿中国结,正忙着装扮房间。
孟昊文来自西班牙,是圣戈班集团亚太区首席执行官。20年前,他头一次来到上海,这座充满活力和能量的城市就让他惊叹不已。如今,孟昊文和太太以及两个孩子一起,在上海生活了11年。这中间,他们快速融入当地的生活。“我们深深地热爱着中国,热爱着上海,可以说,我们就是‘上海家庭’。”
在孟昊文看来,春节对于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意义,是一个全家团圆的日子。今年,他一早就预定好酒店的年夜饭。他的女儿还专程从国外赶回来,结束隔离后,回到上海过年,就是为了和一家人团聚。“我的女儿从小在上海长大,她非常热爱上海,立志完成学业后回到中国工作。本来她还在外面念书,这次是专程赶回来过年。我们就和中国朋友一样,春节全家人不在一起过,已经不习惯了。”
孟昊文告诉记者,整个春节期间,他们一家人都打算呆在上海。“我们认为这是正确的选择,是为了大家的健康着想。而且我们很喜欢呆在这里,在上海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孟昊文说,这两天,他还准备和家人一起去豫园看灯展。
宅家运动,新一年要牛气冲天
春节宅家,如何打发时光?对于会玩的外国朋友来说,无聊是不存在的。即便不能出远门,他们也能精彩地过好每一天。
一大早,在华伟廷家门口的草坪上,就能看见活蹦乱跳的身影。他16岁的儿子——华一飞,正和狗狗玩着“你追我赶”的游戏。这只名叫“葡萄”的狗狗是他们收养的,早已成为家中的一员。遛完狗,简单热身后,华伟廷开始和儿子练起武术。
华伟廷是福伊特驱动(汽车)总经理,这是他在上海生活的第十个年头。以往每年春节,他们一家人会回德国探亲,或者去别的城市旅游。今年春节,为了响应“就地过年”的号召,他们哪儿也没有去,就留在上海。
华一飞的名字是华伟廷的中国朋友帮忙取的,寓意着一飞冲天。为了强身健体,华一飞自小开始学习中国功夫,他梦想成为李小龙那样的人,每天在家里舞刀弄剑。春节,华伟廷和儿子宅在家里,元气满满的一天就是从练武术开始的。他们说:“多运动才能保持身体健康,牛年,祝大家牛气冲天!”
新年愿望,春天去武汉看樱花
几内亚比绍小伙陆易已有三年没回国了。这个春节,他留在上海,有老师朋友陪伴,并不觉得孤单。
陆易是上海海事大学经管学院的大三留学生,他的中文说得不太流利,却写得一手好字。农历小年,海事大学举办迎新春活动,四十余名留校过年的师生一起写春联、包饺子,陆易“露了一手”,在红纸上写下漂亮的“福”字并送给老师。“我大一的时候,选修了‘中国文化’课,老师教我学习如何用书法写汉字。我知道,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很多人还会把福字倒过来贴,寓意着福到了,所以‘福’是很美好的字,我希望新一年,大家都很有福气。”
陆易说,近几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他选择来中国学经济,是希望学成后能把好的经验带回非洲,让家乡变得越来越好。“来到这里,我发现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比如中文,就很难。”来上海前,陆易在华中师范大学学习了中文,他在武汉只呆了九个月,但那里却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去年疫情来袭,武汉封城的消息让陆易十分牵挂。“我很担心我的老师和朋友们。每当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发布相关信息,我都会在下面评论,给大家加油鼓劲。如今中国人用团结、勇气和智慧战胜病毒,等春天到来,樱花开放,我想回武汉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