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寒锁梦因春冷(《红楼梦》第十回) 戴敦邦 绘
骆玉明
《红楼梦》第十回写到秦可卿病情渐重,贾珍请了一位姓张的名医来为她诊治,由秦氏的丈夫贾蓉带到病榻之旁。这后面有一段看似平淡而其实是惊心动魄的情节,似乎从未有人认真加以注意,值得仔细说一下。
在医生把脉之前,贾蓉开口说了一句话:“就请先生看一看脉息,可治不可治,以便使家父母放心。”这是第一次问。
把脉之后,贾蓉陪医生吃了茶,又问道:“先生看这脉息,还治得治不得?”这是第二次问。
对此,张医生做了一个回答:“依我看来,这病尚有三分治得。”老练的医生言及病人生死,总是尽量不往坏处说。说“三分治得”,其实就是治不得了。
但等到医生开了药方,贾蓉最后还是追问:“这病与性命终究有妨无妨?”
医生又说了一段看似含糊但意思清楚的话。书中说:“贾蓉也是个聪明人,也不往下细问了。”他得到了明确的结论。
从头到尾,问了三次,其实问的只是一句话:“秦可卿还能活下去吗?”
你可能会说:这很正常啊!他是秦可卿的丈夫,关心妻子的生死,难道有什么不对吗?
但是你看前后的情节,可以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对照。特别是在秦可卿死后,宁国府在贾珍的操持下,为她举办了一场极尽奢华而声势浩大的葬礼,在整个过程中,作为公公的贾珍如丧考妣、痛不欲生,而作为丈夫的贾蓉却整个地消失了,他居然一句话也没有说,一个动作也没有做。是的,贾珍为了葬礼体面,为贾蓉捐了一个名为“龙禁尉”的五品官职,他遵从父命上户部领了一张捐官的凭证。但说到底,这事也是与他无关。《红楼梦》里颇带调侃地用了一个回目,叫作“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有一段情节特别有意思:在出殡前几天,贾珍亲自坐车,带了风水先生等相关人员,前往城外的铁槛寺去踏看寄灵所在,检查停放灵柩的地方布置是否合适,招待亲友的安排是否妥当。京城的城门晚上是要关闭的,贾珍不得进城,就在庙里胡乱歇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又赶回去料理出殡的事情。贾珍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人,他的身份是公公,做这些事情不仅过于辛劳,而且全然不合适。可为什么不让秦可卿的丈夫贾蓉来做呢?小说在这里完全不作解释。
这就是一种不写之写。应该出现的人不出现,应该说话的人不说话,都必然是有原因的。在丧礼进行的过程中,那个看不到的贾蓉其实一直存在,他沉默地存在着。
对照贾蓉现在的沉默与冷漠,回头再看张名医给秦可卿诊治时,贾蓉急切地连发三问,我们是不是能够感觉到那些看起来平平淡淡的情节,其实是令人惊心动魄的?是的,作者以暗示的手法告诉我们:在内心深处,秦可卿的死亡是贾蓉所期待的,他急于从张医生那里得到证实。
更进一步说,这个死亡不仅仅是贾蓉一个人的期待。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原来有一回的回目是“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大致是说秦可卿与贾珍乱伦的情爱被人撞破,她因羞愧而自缢于天香楼。而在现存的文本中,这个情节被改写为秦氏因病身亡。
但原来故事的许多要素仍然被保留下来。第七回写宁国府老奴焦大醉后乱骂,说及“爬灰的爬灰”,作者特地指明这是“越发连贾珍都说出来”。那么,连焦大都知道的事情,还有谁不知道吗?
张名医推断秦可卿的病情,说她“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
聪明,好强,心细,多虑,所以得了这样重的病,以致把命丢了。
我们把焦大醉骂所包含的背景加进去,可以体会到,小说写秦可卿从病到死,虽有一种烟雾迷蒙的气氛,但跟原来设计的自杀情节,仍然是相通的。简单地说,秦可卿得病,以及她对治病采取很消极的态度,仍然是一种变相的自杀行为。因为对她来说,死是解脱,也是期待。
至于贾蓉,我们很难有理由责骂他。秦可卿这个美丽的女人,虽然名义上属于他,其实跟他没有关系。秦可卿的存在只是让贾蓉感到难堪。
小说中又写到,贾蓉在问明张医生之后,把结果仔细地告诉了贾珍和他的夫人尤氏。对尤氏来说,这不会是一个很坏的消息;那么,对于贾珍而言,这也是一个期待吗?我们在书中找不到痕迹。
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关于作者为什么改写秦可卿之死的情节,《红楼梦》早期抄本的批语中,有一位看起来跟曹雪芹关系亲近的“畸笏叟”说,是出于他的建议,希望不要把秦可卿的结局写得太惨。
这是否属实也很难说。如果仅仅从文学角度来讨论,现存的文本无疑比原来的设计更高明,也更符合《红楼梦》整体的艺术风格。《红楼梦》喜欢这样来表现:很多时候,看起来平平淡淡的故事,才真正是令人惊心动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