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裘颖琼)在上海,有一批“内部道路”,它们不属于市政道路,也没有“名字”,形成的历史原因又诸多复杂。记者从市住建委获悉,通过排摸梳理,上海目前共有这样的道路1529条,已完成编目并接入“一网统管”网格化管理系统平台的有1410条,占总数的92.2%;完成整治并落实长效管理措施的有1034条,占总数的67.6%,其他495条道路将逐步完成整治工作。
■两种方式
静安新城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动迁安置基地,共有17个小区,居住着11030户约2.5万人口,里面盘根错节有13条“内部道路”,是居民进出小区的主要通道,却一度成为管理盲区。去年1月起,这些道路经17家小区业委会正式授权,由七宝镇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托管。
经多次调研,七宝镇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对13条“内部道路”以龙茗路为界,采取两种日常管理方式:东侧区域的街坊道路,考虑到停车位不足,采取封闭式管理,增设道闸,将大部分道路改为单向通行道路,同时停车资源有偿使用,由物业公司管理;西侧区域的街坊道路,因各小区能全部容纳居民私家车,因此按照消防通道的标准,设置相关禁停标志标线,解决了乱停车问题。
■“管”是关键
市住建委副主任金晨告诉记者,“内部道路”有时也称“无名道路”,是城市建设和快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由于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要求不统一,部分点位存在管理缺失,甚至个别点位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因此治理水平不平衡,和市民群众的期盼有一定差距”。
“关键还是要管理起来。”金晨说,这些“内部道路”原来有的是没人管,有的是想管却缺少依据。因此,此次针对“内部道路”治理,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标准——市交警总队研究制订《关于对“内部道路”的交通执法指导意见》,整治乱停车现象;市规划资源局牵头制订《关于做好本市“内部道路”编目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道路编名规范要求;市道路运输局制订《关于“内部道路”接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市政接管的标准和流程。
■三种模式
按照“定点、编名、落图、纳管、治理”五步工作法,目前大部分“内部道路”已有效纳管,主要分为市政接管、自治管理和政府托底三种模式:对于符合道路管理部门相关标准的,市政部门接管纳入设施管理范畴;对于道路相关责任主体单位履责能力和意愿较强的,由属地街镇会同有关部门引导责任主体单位共同协商,形成治理方案,并由街镇负责监管;对于暂时难以纳管的,由属地街镇负责托底管理,区政府加强协调保障,相关行业部门做好指导配合。
■五保标准
这些“内部道路”在管理上也有“五保标准”,即:保安全、保秩序、保清洁、保绿化和保设施完好。在推进过程中,崇明、闵行、浦东、奉贤、宝山等区还在这个基础标准上作“个性化”治理提升,如增设停车位、提升设施配套水平等。有些区还在研究,通过潮汐车道来缓解周边交通压力,或者把临河通道改成居民健身步道等。
为了形成治理长效机制,去年9月,市精细化办完成“内部道路”数据与“一网统管”网格化管理系统平台对接,将“内部道路”的街面秩序等管理纳入网格化常态监管,一旦发现不文明现象,就派单给相关管理人员处置。此外,“内部道路”的基本管理标准和出台规范性文件也正在制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