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2日 星期六
如何与野生动物共处 人类该“补课”了 一路象北
第9版:中国新闻 2021-06-02
今早距昆明地界仅两三公里村民站在楼上看“过境风景”

一路象北

新民图表 文案 姜燕 制图 叶聆

特派记者 姜燕

昨天,“六一”国际儿童节,15头欢快北迁的亚洲象继续在玉溪市红塔区洛河乡逗留,并在香蕉、菠萝等食物的诱引下,走入清水河畔的草皮山,远离城区。前线指挥部距离大象不足500米,山里的村民早已接到预警,留在家中避险,隔空眺望象群经过。

造成的损失政府管

清水河村村民汤文德在电话里说,昨天下午一两点,大家听说大象来了,纷纷跑到各家二楼朝外观望。“小象看起来也有一头牛那么大。”汤文德说,“大象从田里走过,一开始很悠闲的样子,后来跑了起来了,跑得还挺快。”他介绍,清水河村老老少少有100多人,田里种的是玉米、蔬菜和鲜花等作物,虽然他们没有买野生动物致害责任险,但这次大象造成的损失,政府已经承诺给予补偿。

大象除了光顾田地,还去了村里已经废弃的老屋区域,从他提供的照片上看,15头大象分成几个小群,都是一头大象身边跟着两三头小象,挤挤挨挨地站在水泥地上,头朝向旁边的草丛和灌木丛,不知在寻找什么。村民或防护人员就在一栏之隔的地方,静静地看着,并不去惊扰。他提供的一段视频上显示,15头大象排成一列,缓缓地从半山腰的树林中走过。山下红色的消防车、多辆绿色的渣土车正在待命,工作人员在现场观望。

汤文德说,要是它们晚上在村里住下,村民就搬到二楼三楼去住。

距昆明地界越来越近

云南省林草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无人机监测距离大象最近只能达到两三公里,由国家林草局和其他单位一些工作人员组成前线指挥部走得更近,距离大象不足500米,这样其实非常危险。指挥部是流动性的,大象走到哪,他们跟到哪,大象停下来休息了,他们才能休息一会儿,也没有住和休息的场所,不要说房屋,连个帐篷都没办法搭起来。

大象们是否还要一路向北?在云南省林草局的监控屏幕上,可以清晰地见到无人机实时监测到的大象行动轨迹。5月31日晚,15头大象从玉溪大河南岸被人们投喂的香蕉、玉米和菠萝等食物引诱到北岸,并跟随投食车进入岔路进山,开始远离城区,这也证明目前采取的投食引路方法行之有效。

昨晚7时许,大象距离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街道6公里,距离玉溪市区11公里,离昆明的“前沿阵地”晋宁区地界不足7公里,离晋宁城区30多公里。再向北七八十公里就是昆明市城贡新区,离昆明老城只有80公里。

记者今天上午获悉,象群目前已进入洛河乡新寨村,此处距离昆明市晋宁区地界仅两三公里。指挥部已经从洛河乡转移到春和街道,前往新寨的路已经封闭。如果按目前的迁徙路径,象群有可能今天下午到达晋宁区。

晋宁严防大象进城

昨天,在设在洛河乡政府的前方指挥部,记者见到两名昆明市林草局的工作人员,他们受命前来学习玉溪市的防控经验,昆明拦截大象的“前沿阵地”晋宁区也已做好布防,要严防死守,阻止大象进入城区。

为了围追堵截15头大象,当地临时调集东骏、永鑫、志远等多个渣土公司的约270辆20吨的渣土车,分别在不同路段待命围堵。东骏公司的曾德聪说,他们已经蹲守了3天,吃住都在车上,公司会送盒饭过来。昨晚9点钟左右,车队接到命令,打开通往清水河村的岔路口,拨出约10辆渣土车驶入,执行防护拦截任务。

但现场也有“怪”现象,昨天在云南玉溪红塔区洛河乡玉溪大河岔路口,有多名网络主播在象群途经地点直播。在一处投食区域,一名主播捡起大象没吃的菠萝,用脚踩碎捡起果肉吃给网友看。这名主播自称已追随象群四天。随后,有工作人员对主播进行劝导,提醒注意安全,不要私自到管控区域。(本报玉溪今日电)

解读

象群北上是特例 麻醉带回不现实

昨天,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云南亚洲象项目主管曹大藩在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表文章,就人们关注的几个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这群象为什么会北上?

自我国开展亚洲象研究以来,这么长距离的扩散就没有记录过,至少我的认知和网络上并无相关文章,基本可以将这次的事情当作一个特例。它们迁徙的原因很多,可包含但不限于栖息地环境、干旱及食物的变化等,实际上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出一个科学的,有针对性的结论。有专家也讨论过是否因为迷路,或是本身就是一个随机的选择,在我看来都有道理。确实对于象群的活动,基于目前所能得到的信息,专家也只能推测,而无法定论。这更说明我们应该扩大和加强亚洲象习性、栖息地利用状况、适宜栖息地等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实用型研究。为今后亚洲象保护提供更多依据和参考。

●如何才能让这群象回到普洱或西双版纳?

如果能以人为阻隔加引诱的方式,尽可能减少接触的情况下将象群“带回”,将是目前最好的状况,但很难。

可不可以麻醉了以后送回原栖息地?麻醉象群并不像我们在电视、电影里看的那样简单,中间的难度极高。上个月我们津巴布韦的同事刚帮6只非洲象搬了家,运输中采取了麻醉,这6只都是被人类抚养长大的孤儿象,年龄在3-5岁间,都未成年。尽管如此,这次行动也准备了数月之久,经过多次流程规划和数次演练,现场的兽医团队和运输设备都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调配的。而我们的“断鼻家族”是15头野生象,其中还有3头和妈妈寸步不离的幼象,很难找到象群散开的机会让人们使用麻醉枪,而一次转移运输这么多大象工作量难以估量。而我更在意的是如果通过麻醉转移的方式,将会对整个象群后续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而这影响带来的变化会给生活在当地的居民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这群象北迁是由于环境改善吗?

我也见到了许多文字描述,有一些将大象北上的事情描述成了“环境改善”等等。可以肯定,云南政府、林业保护部门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为云南省的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投入极大,也确实对云南省内的生态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这些和象群北上行为基本没有关系。

●亚洲象真如宣传的那样可爱和温顺吗?我们该如何与象相处?

大象也并非现在部分媒体和网络描述的那样,对于人类是一个可爱、温和的动物。相反,对于人类来说,亚洲象是一个充满危险的物种,亚洲象和人类在很多方面都很相近:都是以家族为单位生活、对于家族生活充满热爱、对于家族成员充满关心……但这些并不能成为我们可以无限接近,或是围观亚洲象的借口,反而应该成为我们远离象群,不打扰,不惊吓的原因。

对于任何一种野生动物,本能的对于自我安全的防护和对幼崽的保护,都会做出超出我们认知的防护或反抗行为,如果考虑到这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亚洲象活动区域会出现的各类预警安全防范人员和警示标语了。

希望能对正在“围观”的各位有个提醒:大象固然可爱,但请记住它们依旧充满野性和危险,保持足够的距离,保持足够的尊重,这个世界是我们的也是它们的!

●有关机构在这次大象北上中做了什么?

为什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象群伤人的事件发生,这真的要感谢在众多没有出现在新闻画面里辛苦付出的工作人员了:24小时跟踪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进村入户安全提示……我早些年参与过一些类似的工作,了解其中的辛苦,他们的付出值得被尊重!(姜燕 整理)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