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宁华
最近,全国各地掀起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热潮,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从本月中旬到7月中旬,市司法局将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公共法律服务体验官”招募,倾听群众的评价和需求,这是本市司法系统首次推出“公共法律服务体验官”。
“公共法律服务体验官”怎样毛遂自荐、为民发声?市司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在全市的公共法律服务场所和各类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活动现场,向社会广泛宣传告知这项活动,邀请广大市民担任“公共法律服务体验官”,对法律服务打分并提出意见建议。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评分情况将反馈给相关服务主体,督促他们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对于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市司法局也会组织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对于其中有助于改进工作的“金点子”,将虚心采纳并为相关市民颁发“特别贡献奖”。
设立公共法律服务体验官、广开言路,老百姓的“金点子”有多重要?“我为群众办实事”是党史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落脚点,只有在为群众办实事中才能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进一步增强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而要为群众办实事,不是一厢情愿、一哄而上、一蹴而就,关键要抓住问题导向,倾听群众呼声,哪些实事是群众需要解决的“急难愁”问题、提供的服务是否办到群众心坎上、群众的好评度如何?政府部门主动邀请群众“挑刺”,是愿意将实事办实的积极态度,也是办好实事的基本出发点。
而要把实事办实,除了一片诚心诚意,还需政府部门换位思考,“刀刃向内”,下决心实现制度性突破和创新。对于群众反映集中的共性需求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痛点难点问题、长期未能解决的民生历史遗留问题,不能因为路长且阻就绕道而行,更需逆水行舟、迎难而上。比如,群众关心的“最多跑一次”和“一次都不跑”公证事项,反电信网络诈骗、打击整治殡葬领域非法违法活动、一站式多元化解纠纷、老年人特殊司法保护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法治问题,市司法局经广泛听取意见、深入发动征集、反复研究论证确定了18个重点项目,将分解细化、逐一推出。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最近,在网站上拥有众多粉丝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因一段视频再次走红。他回忆起26岁刚刚拿到律师执照时,曾有一位走了几小时路寻找法律援助中心的老人向他问路。尽管他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但最终因为怕惹麻烦没有坦白自己的职业身份。18年后忆及此事,他心生愧疚,甚至潸然泪下。后来,他走上讲坛、带领学生们做了很多法律援助的工作,也深深体会到,“真正的知识要从书本走向现实;真正的法律并不是抽象的逻辑,而是每一个人鲜活的故事。公平和正义不仅要在书上得到体现,更重要的是在每个个案中得到回响。”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也是如此,每位公共服务体验官好比宝贵的“试金石”,映照出公共服务的长板与短板,更督促公共服务提供者不忘初心、善作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