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百年前的小册子,经历重重变迁,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书架一隅度过漫长的岁月。直至某一天,一双手温柔地掀开它的牛皮包书纸,方才露出封面“真容”:一张红色的马克思半身像水印,和“共党产宣言”几个大字。
这本小册子,正是1920年8月在上海出版的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全国目前仅发现12本,其中上海有5本。当时,由于排版疏忽,首版封面大字排序错成“共党产”。一个月后,该书出版第二版,更正了书名,封面也改为蓝色。
时至今日,说起一年多前整理馆藏书目时和这本小册子的偶遇,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85后古籍修复师成雯吉仍觉得“非常神奇!”日前,作为“红色中华第一书”的守护者,她回到母校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将这段“传奇”讲给师弟师妹们听。
百年流转 有据可查
如今,这本“红色中华第一书”被放在社科院图书馆特藏室一个高气密性恒温恒湿展柜内。成雯吉介绍,上世纪初的书籍已经开始采用“机制纸”,相比宣纸等传统造纸材料,“机制纸”纸张更容易变脆开裂,一旦破损就不适宜修复,所以要尽可能原样保存。因此,在刚发现这本书时,她和同事们决定先将其存放入翻盖式无酸卡纸保护盒内,再经过反复比较,为其订购了专属展柜。
意外发现“镇馆之宝”,大家都很兴奋。书的上端从右至左印着“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全文用5号铅字竖排,56页。封底印有“一千九百二十年八月出版、定价大洋一角,印刷及发行者社会主义研究社”字样。
成雯吉说,这本书的更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的流转有据可查!封面左上角写有“敬赠岫庐先生”,中间有“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图书馆藏书”蓝色印章,扉页下方则印有“岫庐藏书”印章。根据这些信息,并仔细查阅校史资料后,大家推断,这本书的主人,应为商务印书馆原总经理王云五(号岫庐)。1937年,王云五应邀参与筹建立信会计补习学校。“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学校暂停招生,并于1942年迁往重庆。1946年,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在上海复校,1947年,新校落成,但图书资源极为匮乏。1948年,王云五向学校捐赠18546册“岫庐藏书”,这本《共产党宣言》应该便是在此时入藏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图书馆。上世纪50年代,随着一步步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这本书最终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找到归宿。
静心修复 代代相传
今年33岁的成雯吉是一名有着5年党龄的新党员,有幸参与这本珍贵著作的保护工作,她觉得幸运又光荣,“破损不堪的《共产党宣言》历经沧桑,作为古籍修复师,我不仅要用专业知识让泛黄的纸张延续‘生命’,更要让它们所承载的红色基因‘穿越时光’,代代相传。”
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是全国最早在中职校开设文物保护专业的学校,也是从那时起,成雯吉和泛黄的纸张、传世的典籍结缘。从2009年至今,作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唯一一名古籍修复师,成雯吉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了12年。
她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所以初中毕业就选择了报考了当时的上海市商业职业技术学校(即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前身)文物保护专业。中职毕业后,又考取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就读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大专,继续钻研古籍修复技能。如今,无论是工作还是业余时间,她都会努力寻找各种机会,从各种展览、讲座中向古籍修复专家们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她笑言,别人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可能仅仅是惊叹,而在她眼中,每个镜头都是一种学习。
经历岁月更迭,很多书籍都被虫蛀出了无数个小洞,修复师要寻找到和原书匹配的纸张,用小麦淀粉调制浆糊,一点点修补,考验的全是耐心和恒心。拆书、选配补纸、修补、喷水倒平、折叶、修边、捶平、压实、齐栏、订纸捻……成雯吉说,修复一本古籍,十几道工序缺一不可,花上一个月是常事。
她说,幸运的是,自己是个静得下心的人,她渴望着用自己的双手,把“古籍修复”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首席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