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7日 星期六
初夏的水果 花博台湾园新元素 脊梁 我的第一次筏钓 遇见《青春之歌》
第24版:夜光杯 2021-06-29

遇见《青春之歌》

关立蓉

四年过去了,小荻依然会想起提交入党申请书的那天。

那是2017年10月的一天,小荻刚刚过完18岁生日。晴朗的秋日,天空明净而高远,阳光透过校园的香樟树,在林荫小道上,落下一个个斑驳跳动的圆点。带着激动又紧张的心情,小荻将那份申请书誊写了两遍,最终折在信封里,朝着辅导员的办公室走去……

小荻的故乡在黄海边的一座小城,读小学四年级时,在家附近的少儿图书馆,读到了《青春之歌》。她的世界,在一瞬间,被一道强烈的光束照亮。她连读了三遍,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梦中,她看到剪着齐耳短发,穿着白色上衣黑色裙子的林道静,微笑着向她走来……

读初一那年,小荻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多少年过去了,她依然记得杨老师的教导:成为一名团员之后,你们应当有更高的目标——为共产主义事业继续奋斗。那一刻,小荻又想起了《青春之歌》,她仿佛看见卢嘉川推开那扇油漆剥落的小木门,轻轻走进了林道静的宿舍,聆听道静——一位挣扎在旧家族与新思潮之间女性的声音,她仿佛看到了卢嘉川的那双眼睛,包含着革命的热情与冷峻……那时候,小荻最爱在作文的结尾加上一句,“生活的海洋,只要你浮动,你挣扎,你肯咬紧牙关,那么,总不会把你沉没!”

在中学历史课程中,小荻看到了在风起云涌的时代,一群青年人为着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小荻开始问自己,我是否有足够的奉献精神,是否有坚强的意志和信仰,是否又有一往无前的勇气?这些近百年前的青年故事,赋予小荻极其强烈的精神动力,指引她走过了彷徨。小荻渴望阅读更加直击心灵的英雄事迹,进而奋力跳进时代的激流中。大四上学期,小荻接连选修了两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习课程,阅读了大量相关的书籍,甚至完成了自己内心的夙愿——采访一直生活在故乡的外公外婆,自此,在“入党”的征途中,小荻终于不再是一个懵懂的“傻小子”。初心的种子,生根发芽,最终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甜美的果实。

“模范”,在小荻看来,是一个崇高而神秘的词语。入党谈话那天,孔老师语重心长地提到“模范”一词时,一时间,小荻竟激动得愣住了。这是她第一次郑重琢磨这两个美丽的字眼,也触摸到了它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一个名为“能动性”与“主体性”的物体。小荻的脑海里,又闪过卢嘉川,闪过江华,闪过林红的影子。

在哲学系王恒老师的课上,老师提到:“学生在上学的时候,就应该做该做的事。”小荻一直将这句话牢牢记在心中,鞭策自己努力向学,将学习视为纯粹的使命。在大学四年时光里,小荻还参加过各种各样的志愿活动,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大四上学期参加中国教育年会的志愿活动。连续一周,五点起床,乘坐校车出发,前往河西的服务地点。这一路,从城东到城西,她完整地见证了一座城市的苏醒。她想:“若不是志愿服务给予我一次别样的机缘,我会在怎样的时刻与初升的太阳、与灯影迢迢的阅江楼相逢?”

小荻在日记中写道:“‘模范’不再神秘,我更愿意看到日常生活中,‘模范’的轨迹如何像白纸洇墨一样清晰而自然地浮现出来,给予我切合实际的联想,让我减少担负着‘模范’使命的惶恐与不安。”

大四上学期,小荻还在心理中心、就业指导中心担任学生助理。每一个新的岗位的尝试,她发现,自己早已将帮助别人作为一件乐事,而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是她的人生理想。如果能成为一名老师,成为十五六岁孩子的领路人,带领他们走入庄严的历史殿堂,了解过去的悠悠岁月,培养他们质朴的人文情怀,在小荻看来,无比美好。小荻报名前往母校南师附中参加实习。实习第一天,有一位学生向她表达课外阅读历史专著的感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在彼此的交谈中,小荻收获了巨大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她的教师梦也越来越清晰。“在校园里,我开始担负着一项庄重的使命——我不再是一名普通人,而是这些孩子潜能的发掘者,一名掌灯人,去点燃星星之火。”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平凡中描绘浓墨重彩的青春。”这是实习结束后,带队老师的赠语,简单朴素,而意义深远。

六月的夏风吹过,吹来毕业的讯息,小荻也将前往另一个城市继续深造。她的胸前,已经别上了光荣的党徽。中国共产党——这个崇高而伟大的词语,用它的万丈光芒照耀着无数青年前行的路,去践行理想,开出人生美丽的花,在时间之风中盎然摇曳。

小荻的随身背包的夹层里,有一本新版的《青春之歌》,这本书,无论翻阅多少遍,每一次遇见,都让小荻热血沸腾。

小荻,是我的女儿。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