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本报记者 郭新洋 摄
“今朝美琪大戏院是闹猛得来,两个小姑娘穿了旗袍,老登样额立门口拍照片,倒是有点像阿拉小辰光。”距离开演还有半小时,美琪大戏院门口入场队伍已环绕剧场延伸百米。昨晚,红色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长达半年驻演开启,为赴这场文艺之约,融入剧中情景,不少观众盛装出席,随处可见雅致的旗袍包裹着婀娜的身姿,毕竟,看演出就要一点仪式感。
1
二度携手刷剧
为营造观前氛围,“电波”的场外布置别具匠心,剧中主角海报悬挂在大厅,大门入口处滚动播放当晚的演员阵容,而大厅旋转楼梯下立起了醒目的红色海报,“永不消逝的电波”七个大字在剧院温暖灯光中闪着光。剧组贴心地将剧中的“胜景”搬到此处——一方书桌上绿灯罩的怀旧台灯,一台老式无线电。“懂经”的剧迷熟练掌握最佳摆拍角度,肩膀微侧斜倚在桌边,双腿略交叉更显腿长,在开演前半个小时,这个拍摄点以平均每30秒换一组的速度留下无数倩影(见上图)。
因孩子们的友谊而结缘,袁琴和万丽娜已是二度携手刷剧,这一次趁孩子放暑假,也带他们一同来感受“红色文脉”。万丽娜在上海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活动中心工作,早在1999年读大学时就已入党。“电波”刚亮相舞台时,她和袁琴一同去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看过,流畅的故事、惊艳的舞姿、大片般的视听体验以及红色题材的当代演绎带给她们很深的印象。
听说“电波”要驻演,袁琴第一时间抢票。万丽娜说:“这次主要是带孩子们来接受熏陶,感受那些战斗在隐蔽战线工作者的不易,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而事实上,两个孩子早在两年前就曾一同主演过话剧《初心》,还获得了课本剧大赛一等奖。昨晚,像袁琴和万丽娜这样“大手牵小手”的组合不在少数,现在的父母懂得育儿光讲大道理没用,艺术熏陶才能入眼入心。
2
四套演员阵容
“电波”驻演首轮开票10场,截至昨晚,票房接近400万元。不少此前没能买到票的观众说:“驻演半年,总能抢到一两场。”为让剧团演员得以充分发挥,“电波”所有角色都由上海歌舞团的演员担当。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坦言:“要在歌舞团脱颖而出并不容易,如今有了驻演这一良机,年轻演员有了内驱力,自发加班加点练舞。”据悉,舞团安排了四套演员阵容,对应为风、雅、颂、韵,四组阵容未来将交替于“电波”、《朱鹮》的驻演和巡演场。
虽然从票房上并不能分辨有多少观众是本土,多少自外地赶来,但陈飞华心目中游客和本土观众的理想比例是6:4,而若要对标伦敦西区或是美国百老汇,或许这一比例未来要努力至8:2才是最佳。据悉,如今全国性的演员招募工作也在紧张进行,歌舞团已接到300多份报名表,其中既有舞蹈学校的应届毕业生,也有各地舞蹈团的职业演员。经过视频初选,共有166位演员晋级复试。7月19日起,评委们将陆续前往沈阳、成都、兰州、长沙、天津等地现场挑选演员。7月31日,60位来自全国的新演员将加盟“电波”的驻演队伍。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