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海人体肠道菌群功能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临床医学科创园区启动揭牌。该中心将以建立国内首个“中国人肠源模式菌种库”为目标,建设中国粪菌移植患者的“粪便银行”,为中国肠道微生态的研究提供资源。
“上海人体肠道菌群功能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今年2月被列入上海市科委的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计划。十院联合上药信谊、华大集团,依托园区平台,已建成1000平方米达到国际先进的GMP标准肠菌移植实验室。
十院院长秦环龙介绍,肠道微生态与胃肠功能障碍性疾病以及帕金森病、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肿瘤免疫和代谢综合征等肠道外疾病有重要关联,研究这些疾病与肠道菌群的本质联系,并实施菌群移植手术,已成为多种疾病临床治疗的颠覆性策略。
近年来,十院李宁教授团队运用这种技术治疗病例6000余例,移植73000多次,长期随访有效率达67%。团队历经近10年,建立了肠道菌群异常致病新学说和临床治疗关键技术体系。
“用别人的粪便治自己的病?”很多人表示心理上难以接受。上海人体肠道菌群功能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十院结直肠病专科副主任医师陈启仪表示,粪菌移植是沿袭了早期的叫法,从科学角度来说,移植的是粪便中的有效成分——肠道“菌”及代谢产物,而非“粪便”本身。此外,现在还提出“小肠液移植”的概念。因此,粪菌移植的概念逐渐演变到“菌群移植”,再到“肠菌移植”,更能体现出这项技术是对于整个消化道的干预。
“优秀”的粪便对医学来说绝对是宝。十院结直肠病专科医生田宏亮告诉记者,供体筛选非常严格,一般来说,只有1%左右的人群符合供体标准。经过处理后的标本可通过肠镜、鼻空肠管、灌肠等方式直接注射到胃肠道,也可制成胶囊服用。前者为有创新操作,有效成分更多;后者无创、易实施,但有效成分相对前者少,需要根据患者病情程度和病变部位选择实施途径。
今年8月27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根据上海市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制定并印发《上海市菌群移植技术管理规范(2021年版)》。陈启仪表示,规范的出台,意味着菌群移植技术日趋成熟,确保了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将更有利于菌群移植技术的全面推广和应用。
首席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