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9日 星期四
举国同庆(书法) 细节传神 家有传家宝 一份献礼 一家人与一座岛 八十年代影评组
第11版:夜光杯 2021-10-04

家有传家宝

姚佳彤

今年初,父亲专门回了趟武汉。父亲幼年在武昌老城住过的房子面临拆迁,有许多旧物都要拿走。他一直惦记着,放在老房子卧室里的一对糖罐。

那是他祖母(也是我曾祖母)的嫁妆。父亲童年时,每每放学后,会在卧室条桌上的琉璃糖罐里,寻找其中水果糖,含一颗酸酸甜甜的硬糖……

这一对墨绿色琉璃糖罐,是清末民初的物件。曾祖母出嫁前,嫁妆里本没有它。她的母亲在嫁妆里又塞进了这一对糖罐。时间的滴答声里,琉璃糖罐见证家族的兴盛、繁衍和几经搬迁。后来,它们被放在老房子里卧室的原处,只是在这两个琉璃糖罐中间,从一座清代德国老钟,换成了爷爷奶奶的遗照。

从小,父亲生长在武昌城下清代留下的老宅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物件,耳濡目染。

十岁时,在一次玩耍中,父亲打碎了清朝的青花印泥盒盖,他觉得盖子都碎了,印泥盒还有什么用,索性整个扔掉。壮年后,父亲才意识到小小的印泥盒蕴含着沉甸甸的文化价值,对童年将古物弃之如敝履,追悔莫及。

一次在广州古玩市场,父亲再次看到和当年一模一样的印泥盒。他端详良久,盒盖上泛出常年使用过的蛤蜊光,恍然间仿佛时光倒流,他毫不犹豫地将其收入囊中。后来与海外朋友分享时,他了解到这个印泥盒有一个详细的名称——清代道光青花草龙方形印泥盒,出自清代道光年间的景德镇窑口,是典型的民间文房用品,存世量不少。

这次重逢,深深地刺激了父亲,到海外搜集各式各样的古玩,从清代木质印泥盒,到清代和田玉瓜棱印泥盒……

后来,父亲放弃了在武汉做了十余年的工作,到南方和母亲成家立业。在外漂泊的异乡人,渴望能有孩子增加家庭甜蜜的浓度。

有一次在越南河内博物馆旁边的集市,一个做工非常精美的清代水壶,吸引了父亲,壶上是一幅“麒麟送子”的景象:两个孩子手持莲花,两个孩子手持如意,最前面的孩子打着宝盖,青年才俊策麟(麒麟)扬鞭,抱着一个婴儿,不仅寓意吉祥,还成双成对,八面来风。造型质朴,刻划自如,清代出现较多的麒麟送子,是中国祈子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中国民间认为麒麟为仁义之兽,是吉祥的象征。俗传积德人家,求拜麒麟可生育得子。

或许老天听到了我父母的期盼。在购得此壶的次月,母亲便得知自己怀孕,肚中的孩子就是我。它的存在好像冥冥之中和我有某种联系,它美好的寓意和祝福,应验了我父母美好的愿望。

我问父亲,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收藏的,他若有所思,然后告诉我,“这是一种文化自觉。”我有点似懂非懂,查了后才了解“文化自觉”是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在我眼里,文化自觉不就是建立在对“根”的找寻与继承上吗?

我家的“唐宋元明清”,如醇美之酒,越久越醇。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