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4日 星期六
坦桑尼亚作家古尔纳获诺贝尔文学奖 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下月举办 《闪闪的红星》探新路 上海领跑城市票房
第7版:文体新闻 2021-10-08
尝试中国芭蕾舞民族化发展

《闪闪的红星》探新路

◆《闪闪的红星》剧照

经过三度修改的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前两日再度献演上海大剧院。昨天,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滚动资助项目《闪闪的红星》“三改”专家研讨会在沪举行。众多点赞声中,中国舞蹈家、编导舒巧谈到的话题最为发人深省,在她看来,最激动人心的是在“红星”中看到对中国芭蕾舞民族化发展的崭新探索,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之后,它或许能让芭蕾舞中国学派创立迈出一大步。

提到中国芭蕾舞剧经典,难以跳过的自然是《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然而,无论是诞生于1964年的《红色娘子军》还是首演于1965年的《白毛女》,距今都超过半个世纪了,芭蕾舞台上还能否再出一部留得下、传得开的经典?芭蕾舞中国学派能否找到新路径?是很多芭蕾人的心结,也是他们的祈盼。

舒巧坦言,五十多年前,受到客观条件限制,即便是两部经典,也能明显感受芭蕾味很少,以中国舞居多。但实际上,芭蕾是非常丰富的语言。在芭蕾民族化的过程中,中国芭蕾人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建立中国学派。

中国芭蕾从经典作品《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的奠基年代,发展到芭蕾舞与现代舞结合的“现代派”,如今进入到芭蕾民族化的第三个发展阶段,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无疑是一部极为重要的探路之作。此次经过编导赵明“三改”的“红星”,让舒巧看到了古典芭蕾元素和民族舞蹈的有机结合:“作品充分运用古典芭蕾技术,并将之‘化’开来与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结合,最终融入到舞剧创作中……这很难,同样是搞编导的,我知道‘红星’编创,为中国芭蕾民族化发展提供的经验很宝贵,很重要。”

近年来,上海芭蕾舞团大力投入原创,始终在探索红色剧目和海派风格的相融。团长辛丽丽坦言:“《闪闪的红星》经历八度易稿、三次大改,三四年时间内在全国各地演出百场。我们的目标并不是获一个奖,而是希望能在中国芭蕾舞台上再留下一部传世之作。”

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