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炯强)本市最新生活垃圾分类考评数据显示,2021年1-8月,全市综合平均分90分以上的高校达到100%,与2019年相比大幅上升。上海市高校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水平有效提高,垃圾分类实效和学生分类意识双双提升。
来到上海的大学生,“垃圾分类”意识从迈向校园第一步便已启动。每年的大学新生录取通知书中,同步寄送“垃圾分类”主题宣传内容。上海各高校通过新生入学第一课专题教育、发放垃圾分类地图和宣传册、开展垃圾分类测试等各种举措,让新生重点了解本校垃圾分类具体要求,包括定时定点投放制度、校内垃圾分类公共课程和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等。目前本市高校均已将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体系和常规宣传教育体系,全市高校均成立了大学生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分支机构。
今年秋季学期“上海市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监管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整合了本市高校生活垃圾分类的实效数据,实时反映各高校每月的垃圾分类第三方测评情况等,为垃圾分类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也为各高校提升垃圾分类管理水平提供数据服务。
为提升垃圾分类的智能化水平,暑假期间,超半数的高校也对垃圾分类的硬件设施进行了改造升级,增加了学校垃圾分类工作的科技含量。其中,复旦大学添置了智能垃圾箱、次氯酸消毒除臭设备;上海交通大学新建四分类垃圾箱房;同济大学建造了新的垃圾分类一体式压缩站;华东政法大学安装湿垃圾减量处理装置、垃圾压缩机、雨污水分流等设施。
据市教委透露,上海将推动高校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建设,继续提升垃圾分类工作权重,将本市各高校的垃圾分类工作作为“一票否决”的重要指标纳入文明校园创建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学生生活园区专项治理,减少外卖对学校垃圾分类工作的影响等。